走进容县杨梅镇四端村的封家故居加厚堂,仿佛踏入了一段被时光尘封的历史长河。这座承载着岁月沧桑的古老建筑,是清嘉庆举人容州封氏十八世祖建猷公的故居,静静矗立于此已百余年。
加厚堂之名来自“厚德载物”,“加厚”意为封氏世代育人利物、德泽绵延。建筑依山傍水而建,背倚小山,前有莲塘,三进三开间,左右六横屋廊,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屋内壁画、木雕、石刻工艺精美,古韵盎然。漫步其间,可以感受到封氏深厚的历史底蕴。
走过天井,庭院深深,桂树亭亭,兰草幽幽,不仅为加厚堂增添了自然的点缀,更是人文精神的象征。桂树象征“蟾宫折桂”之志,兰草寓意“芝兰玉树”之德,二者合为“兰桂齐芳”,寄托着封氏先祖对子孙学有所成、品行高洁的期许。
“吾郡言世家者,必首推封氏,志乘以家学渊源称之。”清代容县名士李毓英的称赞,道出了封氏家族世代书香、人才辈出的盛况。家族传承,既在言传,更在身教,自清嘉庆到清末一百多年间,加厚堂封氏获邑庠生14人,贡监生4人,举人4人,是典型的书香门第,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科甲”的美谈。这是代代恪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家训,践行不辍的结果。封氏家族中,孩童必读《少云公家训》,长辈常以祖先事迹谆谆教诲。家训中的“诗礼”二字,化为日常点滴:读书明理、尊长敬贤、清廉自守……家风如春雨,润物无声。
在会客厅的宣传展板上,选录了部分封氏的名人志士故事,先贤风采与封氏家风家训交相辉映,他们或清廉为官,冰心为民,或心怀大义、心系家国。封景岷,号少云,容州封氏十七世祖。他自幼敏慧,读书一目十行,人称神童。高中进士后仕官宁夏中卫县,任县令时编下《少云公家训》以警示后人:“在官励廉洁,报最希循良。”寥寥数语,道尽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另一幅展板前,封凤子的故事令人驻足——曾任中国戏剧协会书记处书记的她以才华名动京华,将容县的风骨与艺术带到北方。她的成就,不仅是个人才华的绽放,更是封氏家族“诗礼传家”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印证了家风跨越时空的滋养之力。
在参观途中,偶遇台籍的封氏后人带着孩子回到加厚堂寻根,他指着墙上的封氏家训,将封氏的优良家风同孩子娓娓道来。他铿锵说道:“我们的先祖在战乱时被迫离开家乡,但一直记着我们来自容县杨梅镇四端村的加厚堂,我爷爷以前经常和我说,要把封氏的好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两岸血脉同源、文化同根,我们不是漂泊的浮萍,而是像这颗桂树一样,枝叶虽远,根脉相连。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是容县封氏后人,都是中国人。”
走出加厚堂,回首百年光阴,“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的家训挂在墙上,刻在心里;一砖一瓦如史书页页,晕染家风墨香,沉淀人文风骨。这座古宅,是凝固的建筑,亦是精神坐标——它静默如碑,镌刻着家族的荣光,无声诉说着一个家族对文脉与德行的坚守;又鲜活如脉,将优良家风化作子孙血脉中的不息律动。如今,容县加厚堂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容县传统家规家训示范点,使这座百年老宅在永葆厚重之魂时,亦焕发年轻的光。(容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