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的秋夜,日军蓄意炸毁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随即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连夜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火光染红夜空,枪声惊醒沉睡的国土,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自此拉开序幕。94年过去,防空警报每年如期响起,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和平从不是历史的常态,唯有以史为鉴,才能以不屈底气续写奋斗华章,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当发展的浪潮奔涌向前,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广大党员干部更需要回望历史烽烟,追寻其中蕴藏的伟大抗战精神,率先垂范、主动作为,奏响奋进的时代强音。
在“知史”中保持清醒。回望烽火岁月,血雨腥风、内忧外患,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却宁死不降”、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些英雄的历史都是激发我们不断奋进的力量。如今战火远去,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安静的存放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内,北大营遗址依然矗立在白山黑水中,抗联密营群静静藏身于林海雪原……历史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在警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越深刻,对现实的判断就越清醒。广大党员干部首先要做“知史”的先行者,学习“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抗战历史,在研读史料、走访红色遗址中增强理想信念。唯有从历史的教训中,才能看清历史发展的规律,认清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严峻,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诱惑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迷惑,不随波逐流。
在“铭志”中实干担当。“敢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担当精神,始终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例如,在民族尊严遭受践踏的危急时刻,东北军六二〇团团长王铁汉率部打响保卫之战,毙伤日军数十人,射出中国人民正面抗击外侮的“第一枪”。这一枪,击碎了屈辱的枷锁,宣告了一个民族的觉醒和绝不低头的决心。它告诉我们,要在黑暗中划亮天际的第一道闪电,于危难中挺膺担当。历经14年抗战,还有无数先烈怀揣“救亡图存”的壮志,以生命为代价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如今,虽然硝烟散尽,但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依然面临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持续发扬“逆流而上、向险而行”的担当精神,以党员担当扛起时代重任。
在“勿忘”中保持初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正是因为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生死与共。如今,我们回望历史、铭记历史,就是践行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初心。在工作中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乡村振兴领域、基层腐败治理领域等工作中,多俯下身子听民意、解民忧;唯有不忘初心,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迷失方向,才能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史的钟声始终没停,勿忘“九一八”,就让刻在骨血里的苦难与抗争、融入灵魂的坚韧与不屈,化为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密码,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平果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