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儿时的味道

来源 | 广西纪检监察网2025年09月18日 15:32

  在兴业县葵阳镇,清晨总是从一阵笃笃的捶打声开始。木槌节奏均匀地落在青石板上,像沉稳的心跳,唤醒整个小镇。青石板上铺着如初雪般洁白的鱼浆,随着捶打渐渐变得莹润而有韧性——这便是葵阳鱼料最初的呼吸,也是我儿时最熟悉的味道。

 

  葵阳鱼料制作起源于清代,经数代人匠心传承,不断改良,至今已衍生出鱼泥、鱼饺、鱼扣、鱼糕、鱼丸等诸多品类。其肉质鲜甜、弹牙爽口,不仅广受百姓喜爱,更成为了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时候,我常随父亲到镇上,每次他都会带我去吴伯家买鱼料。吴伯家世代以此为业,他那双沾满鱼鳞的手,纹路里都是岁月的咸腥。我总痴痴地看着他捶鱼:鱼肉晾干、剔骨、剁碎,在青石上反复捶打。木槌起落间,鱼肉渐次蜕变,筋骨融尽,终成莹白细腻的鱼浆。这过程,像极了一个人的成长,需经千锤百炼,去芜存菁,方能显其本真、担其重任。

 

  吴伯常说:“做鱼料,食材最讲究。一般选白鲮鱼,肉质越好,鱼料越鲜。”他将调好味的鱼浆抹在芭蕉叶上,蒸熟后清香四溢,鱼糕柔软弹润,是我至今念念不忘的滋味。他说,鱼料追求的是“本味”——那是物之真、心之诚,是时间以木槌为笔,写进食物里的朴素真理,这种简单的味道伴随了我的成长,后来吃过再多珍馐,最难忘的还是这个带着温度的味道。

 

  大学时在异乡的食堂,每每去打饭看到窗口的鱼丸总会想起儿时的味道。但异乡的鱼丸不是爽滑Q弹的味道,而是充满了各种添加剂的预制品。有次给父亲打电话,说想吃吴伯做的鱼料,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炒菜的声音,边炒边说 “等你放假回来,天天煮给你吃”。挂了电话,嘴里的饭突然就没了滋味,原来想念的不只是那个味道,而是无论走多远,总有人在灶台前为你守着一捧烟火,把思念烙进饭菜里,等你隔着千万里,也能尝到那口熨帖的暖。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工作,工作的忙碌过后,回到家吃上母亲炒的热乎乎的鱼料,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家乡的安稳,或许就藏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熟悉滋味里。

 

  如今,葵阳鱼料早已声名远扬,甚至走上了央视。店铺从镇上开到城里,传统中也融入了新意。但每天清晨,那捶打声依旧准时响起,如同时光的刻度,一寸一寸,记录着一份坚持。吴伯依旧收徒传艺,那清晨的捶打声依旧笃实。一毫米一毫米深下去的石痕,是时间对传承无声的见证。

 

  这木槌的起落,不只是物理形态的转变,更是对物性之真、人心之诚的锤炼。一如清廉自律、踏实干事之品格,需在日常中反复打磨,方能显其纯粹、历久弥新。原来,儿时的味道,不仅是舌尖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响。(兴业县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