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铜鼓清音

来源 | 广西纪检监察网 2025年09月05日 11:12

  在北流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历史的风烟沉淀下两件瑰宝:一件,是历经窑火千度,终成如玉之质,至今仍焕发着温润光泽、流淌着无声清韵的——陶瓷;另一件,则是深埋于红壤之下,又重见天日,至今仍能发出震彻心魄回响的——铜鼓。

 

  它们,一者凝于水土窑火,淬炼出如玉之魂;一者铸于青铜烈火,承载着先民对天地秩序的敬畏、对规矩方圆的期许。虽形态迥异,相隔千载,其精神内核,却在这新时代的清风里,奇妙地共鸣着,尤其是那关乎秩序、公正与清廉的永恒追求。

 

  北流,是名副其实的“铜鼓之乡”。冷水冲型铜鼓,体型硕大,纹饰繁复精绝,鼓面中心那十二道锐芒的太阳纹,如一轮不灭的金乌,象征着光明普照、明察秋毫。环绕太阳的翔鹭纹,羽翼舒张,引颈高鸣,仿佛在传递着来自上天的警示与号令。鼓身密布的云雷纹,回旋激荡,是自然伟力的图腾,也隐喻着法度森严、令行禁止的威严。最令人称奇的是鼓沿上那四只立体的蛙饰,或单只蹲踞,或累蹲叠踞,它们圆睁双目,鼓腹蓄势,是稻作文化的丰饶期盼,更似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无声地提醒着:恪守本分,勤勉务实,警惕贪婪的侵蚀。

 

  先民铸鼓,乃烈火熔金,千锤百炼。剔除杂质,方得青铜之纯粹;恪守法度,乃成器物之规整。这“铸”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关于“清廉”的深刻隐喻。以信念为炉,以纪律为范,在实践的烈火中不断淬炼,剔除私欲的“杂质”,摒弃侥幸的“砂眼”,方能锻造出如青铜般坚韧纯粹、经得起岁月和民心检验的品格。铜鼓纹饰的繁复精美,一丝不苟,正是古人追求极致“工整”、敬畏“规矩”的体现,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精神,何其相通!那鼓面上的每一道弦纹、每一圈晕圈,都如同一条条清晰的边界,无声地警示着:权力运行,必循其轨;公器公用,不容私心。

 

  时光流转,先民烈火熔金铸鼓的身影已经飘散。然而,铜鼓并未沉默。当它们从红土地中被考古工作者唤醒,陈列于博物馆明亮的灯光下时,那穿越时空的“清音”便以另一种方式鸣响。它们不再是先民对天地秩序的敬畏、对规矩方圆的期许,却化为了新时代廉政文化的黄钟大吕。

 

  “铜鼓清音”融入了北流廉政教育的血脉。党员干部在铜鼓前重温入党誓词,那铿锵的誓言与铜鼓无声的威严交织,是初心使命与历史回响的共鸣。警示教育片中,落马官员的忏悔与铜鼓沉静肃穆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警示后人:背离清廉的“清音”,终将坠入深渊的“浊响”。创作的廉政主题文艺作品,常以铜鼓为意象,谱曲填词,让古老的青铜在现代旋律中,继续传递“清正廉明”的永恒旋律。校园里,孩子们聆听铜鼓的历史,懵懂的心灵中,已悄然播下“规则意识”与“廉洁种子”。

 

  铜鼓,其声清越,可裂金石;其质坚韧,可传千年。这“清音”,是北流先民对天地秩序的敬畏,对规矩方圆的期许;这“坚韧”,是历经岁月侵蚀而风骨犹存的精神写照。

 

  当清风拂过圭江,北流陶瓷流光溢彩,映照着“坯不正则形不端,釉不均则色不贞”的古训。与此同时,博物馆中静默的铜鼓,亦以其冷峻光泽和深邃纹饰,发出无声却更加浑厚的“清音”。一江一陶瓷,一鼓一纹路,跨越时空,共同奏响了圭江大地清廉文化的最强和声。这清音,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更激荡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间。(北流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