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有言:“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大意是说,执政者要治理好国家,就要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如果不能充分掌握社情民意,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就易引发社会混乱。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对党员干部来说,到基层去,带着深厚的感情“往群众堆里扎”,多串门、多倾听、多请教,才能准确、全面地“得下之情”,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从而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
“得下之情”考验的是工作作风。作风连着民心,小节牵动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调查研究新风扑面,广大党员干部走出院子、沉下身子,深入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市场社区,掌握一手资料,触摸发展脉动。这样的调研,既可以熟悉基层的实际情况,又可以收获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暴露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什么是作秀,什么是走心,群众一眼就能看出来。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脱下皮鞋换布鞋,摘下官帽换草帽,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既看“门面窗口”又看“犄角旮旯”,摸透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才能找到科学决策、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钥匙。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调研不能“腿动心不动”,“身”到更要“心”到。党员干部都有深刻感受,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时,群众的话匣子一打开,总有唠不完的嗑;与群众打成一片,常喝群众的“粗碗茶”,大家就愿意掏心窝子、推心置腹。如果只是为了调研而调研,群众不可能心贴心、情牵情,更不可能敞开心扉、说出真心话。身挨身坐,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心贴心聊,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调查研究就是要接地气、通下情,善于“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鸡毛蒜皮言”,用群众看得见、可信任的方式推动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调查研究要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摸摸被褥暖不暖和,看看帐篷有没有加厚,尝尝农民家里的水好不好喝,和乡亲们一起盘腿而坐、细心交谈……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才是“得下之情”该有的样子。
调查研究,就像一座桥,连着理论和实际、决策与举措、党心与民心;调查研究也是基本功,必须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做在平常。用“走田埂”代替“听汇报”,在拉家常、心碰心的交流中感知群众冷暖、倾听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我们定能在“得下之情”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