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以历史的纵深感把握当下洞察未来

来源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5年08月08日 15:44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以历史的纵深感把握当下洞察未来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积极推动历史学融合发展,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图为8月6日,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刘同华 摄

 

  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讲道:“我是很喜欢研究历史的。作为从政者,不熟悉历史,特别是中国史,没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

 

  鉴古知今,读史明智,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秉持大历史观,在履职尽责中形成深厚的历史意识、成熟的历史思维与坚定的历史自信。

 

  历史,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必要架构,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必由途径,是传承民族记忆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善于学习和总结历史,如此方能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了解历史规律、涵养政治道德。党员干部读史观史,更关键之处在于阅世治世,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做决策立足长远,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要通过学习历史,谙熟背后的脉络与规律,并内化为自身思考问题、研判局势、筹谋决策、付诸实践的习惯、能力、自信和担当。

 

  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展现出宏阔的历史视野、敏锐的历史意识、高度的历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学习历史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历史课题,也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观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由之延伸,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成为他人的附庸。

 

  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只有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才能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第一,我们必须认清历史演进与中国道路的深刻关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第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第三,作为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可以给予当代治国理政丰厚的滋养与启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我们党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不从历史中汲取了丰富的精髓。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科学对待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成熟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态度和立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一方面,学习历史文化要注重方法。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另一方面,对历史文化的弘扬要付诸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要深刻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当代党员干部唯有秉承一种长时段、过程式的历史思维方式,才可以不泥古、不虚无,深深把握历史中的经验、教训、规律、趋势,活学活用,从而以历史的纵深感把握当下、洞察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启示我们,历史不是停滞的过去,它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王学斌,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国际儒联第七届理事,中共中央党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

 

 

 

编辑:劳宛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