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碧水,半亩方塘,莲以出自淤泥而亭亭玉立之姿,勾勒出东方美学中最动人的清廉图腾。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莲折腰,或蘸墨挥毫写尽莲之清姿,或临池沉吟歌罢莲之风骨,更有以莲自况、以心映莲者。当清风拂过历史长河,在那些摇曳的莲影里,藏着永不褪色的廉洁箴言。
濯缨沧浪,莲映初心。《楚辞》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古人以水之清喻德行之洁,而莲生于水中,自带着天然的清廉印记。屈原在《离骚》中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借莲彰其高洁志趣,即便遭谗言诋毁、被君王疏远,流放于荒野,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宋代周敦颐一句“予独爱莲”,盛赞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面颂莲,实则自比,其清廉自守的品格,恰似莲在尘世喧嚣中,始终保持的纯净之姿。这些艺术创作无不向我们诉说着,莲早已超越植物本身,成为廉洁自守的文化符号,每一片舒展的莲叶,都像是一面明镜,映照出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初心。
亭亭净植,风骨铮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笔下莲的形态,恰是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该县县令王密是杨震曾举荐的门生,深夜怀揣十斤黄金前来拜访,称“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词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羞愧而退;明代清官海瑞任淳安知县时,浙江总督胡宗宪之子仗势勒索,海瑞当即下令严惩,下属劝他“稍作迂回,免招祸端”,海瑞却宁肯得罪权贵,也要维护法纪的刚性。不因无人知晓而放纵妄为,不因权势压迫而退缩妥协,这些清官廉吏以清正风骨为笔,在岁月长卷上书写下廉洁奉公的不朽篇章,让后人得以窥见真正的君子之道。
香远益清,德润人间。莲之清香,不浓烈张扬,却能随风远播,正如廉洁之德,润物无声却影响深远。清代廉吏于成龙“屑糠杂米粥为食”,在罗城任上仅余一匹骡子,离任时百姓挥泪相送;张伯行任江苏巡抚时,以“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为信条,拒收馈赠,留下“拒礼诗”千古传颂。这些廉洁典范的故事,如同莲香沁人心脾。当廉洁成为一种深植于骨髓中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它所散发出的芬芳便不再是孤芳自赏的幽微,而是能穿透世俗尘埃的清风,在庙堂之高唤醒公仆的初心,于江湖之远涵养民众的品格,涤荡人心,净化世风,最终在时光的淬炼中凝结成民族精神里不可磨灭的浩然正气。
碧水荡漾,莲影婆娑,这一抹清韵从古至今从未凋零。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更应从莲的品格中汲取力量,以“出淤泥不染”的定力抵御诱惑,用“亭亭净植”的坚守守护初心,让“香远益清”的美德薪火相传。当每个人都能在心中种下一株清廉之莲,这片土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文明之花,让廉洁的清风吹遍华夏大地,润泽千秋万代。(桂平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