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清明 致那些永恒的青春

来源 | 广西纪检监察网 2025年04月03日 17:56

  “等到革命胜利那一天,我就会回来的!”清明时节,我不由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我和朋友远赴辽宁省沈阳市寻找志愿军烈士的故事,那名在朝鲜枪林弹雨中血战的士兵,在牺牲七十多年后,在家人不懈的寻亲努力下,最终魂归故里。

 

  七十多年后,我也看到了这名志愿军士兵的女儿,当初他出征时,他的女儿还未成年,可如今也已经年迈,对父亲的记忆更加模糊了,仅剩当年父亲寄回来的两枚银元。

 

  她坐在长满藤萝的架子下,苍老的脸庞,枯瘦的手掌,摩挲着那两枚在岁月中已经斑驳的银元。阳光漏过绿植的缝隙,洒在她历经风霜的额角上。此刻,她好像等待着父亲的归来,在她的跟前,喊她一声:“女儿”!而她,应他一声:“爸爸”!

 

  我想起了故乡的烈士纪念碑。读书的时候,每到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到一个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过激烈剿匪战斗的村里。从镇上的学校,在班里旗手的带领下,步行一个多小时,穿过公路、桥梁、村庄、稻田、荒岭、水渠、菜地、竹林等,到达那里后,队伍整齐,敬献花圈,庄严地瞻仰烈士纪念碑,听那里的村小学老师给我们讲当年解放军的英勇事迹。

 

  桂平市江口镇胡村路旁晒谷坪,一座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那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耀眼雕刻字体,映入少年的心。几朵野菊花绽开在墓地边,年复一年地,在这里陪伴着长眠的英雄。

 

  很多年后,我在烈士寻亲的活动中,读到了远在辽宁省新金县的烈士家人前来祭奠亲人的故事。1950年2月,因剿匪牺牲的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五四师四六一团三营八连副排长史永华等8名烈士遗骸,安放在江口革命烈士纪念碑墓。2019年,史永华烈士亲人(侄子)史明涛一家三人不远千里,从辽宁省来到江口镇胡村,聆听当年英雄的战斗故事,圆了六十多年的寻亲心愿。他们站在烈士纪念碑前的身影,好像带着我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小村子,回到了那曾经发生的一场战斗。

 

  我也记得有一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有一个朋友说要到乡间寻访一名烈士的故事,我们马上就成行。这一座烈士墓碑是群众自发筑立的,纪念的是革命烈士祝涛,位于桂平市南木镇渡头村白竹屯。在现场,我看到,墓碑右边抬头的字体很小,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字体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依稀可认出抬头的字介绍的是解放军祝涛同志系山东省蓬莱县文伞村的人,其余的字则难以辨认。当地村民说,祝涛牺牲时大约22岁,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剿匪战争胜利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像许多革命烈士一样,血洒战场,埋骨在千里之外的他乡。

    

  我还记得,曾经到过桂平市麻垌镇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被当地人誉为“红军村”。当年,村子里共有20多人参加红军。这些人多是17岁至20多岁的小伙子,有的尚未成婚,有的刚与心爱的姑娘成了家。他们从村庄步行至邻镇,然后乘船到达南宁,投军于张云逸率领的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后来,他们激战在百色起义、武岗战斗、全州之战等战场上,其中,有12人壮烈牺牲,有15人因与部队失联而返乡。如今,由于年代久远,他们的档案散失,很多的记忆仅剩下老一辈人的记忆。而随着老一辈人的渐渐离去,他们的故事又仅是留在了只字片语的相传里。

 

  有的人,他们的青春就是那么一瞬之间,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有的人,他们走远了,消隐在深沉的大地里,却永远令人景仰,让人们永远铭记于心。

 

  清明,那些遥远的记忆,那些难以忘怀的英雄,他们挺起的脊梁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回望岁月尘封的青春,倾听热血沸腾的誓言,我似乎感受到无数的脚步,坚定地向前行进,初心不改,共赴山海......(贵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