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大自然从冬季的沉睡中欣然醒来,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似乎在为这个美好的季节欢呼雀跃。清晨,勤劳的母亲便攀上后山,穿梭过湿漉漉的密蒙花和含着晨露的红蓝草,双手挥着亮闪闪的镰刀,将枫叶、紫兰草茎、红蓝草、蝶豆花、密蒙花割下,绑成束,整齐叠放进竹篓。这些原料,都是用来制作“三月三”的一种美食——五色糯米饭。
当我问起母亲关于“三月三”蒸煮五色糯米饭的来源时,母亲说,“三月三”是古代先民在春季进行的祭祀活动——上巳节,人们会在这个节日举行庆祝活动,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以及祭祀先祖。五色糯米饭使用的糯米和每种颜色的原料都取自天然植物,蕴含着土地的力量,可以滋养人们的身体与灵魂,祈求五谷丰登和幸福生活。
山雾还未散尽,母亲的竹篓已盛满大自然的馈赠。母亲将采摘回来的草木分别放入锅中,倒入山泉水煮沸,煮沸后的水便呈现出黑、红、黄、紫等多种颜色,这些草木的汁液在陶钵里沉淀,五彩的颜色仿佛打翻的朝霞与暮云。母亲把汁液调成深浅不一的色阶,像在调配山峦四季的容颜,随后便将这些汁液分别倒入洗好的糯米中,糯米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搅拌,才能将草木的颜色染上。为了让糯米饭颗粒更饱满颜色更鲜艳,母亲在浸泡时会往每一个陶钵滴入几滴花生油,确保上色均匀。这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或缺,且需耐心等待。
泡好的糯米粒粒分明,红色像秋天的枫叶,黑色像熟透的葡萄,白色像晶莹剔透的珍珠……母亲借助筷子,将染好色的糯米摆成三角形、圆形、心形,铺在木甑蒸板上,然后在锅中加水蒸煮。几个小时后,掀开冒着白汽的木甑盖,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草木与糯米的香气,娇艳欲滴的颜色就像壮族姑娘裙摆上绽开的花纹。
母亲说,制作五色糯米饭,不仅仅是一种烹饪艺术,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首先是采摘原料的过程,一定要早起,才能采到最鲜嫩、色素含量最高的草木,其次要去芜存菁,仔细把枯黄、破损的叶片挑选出来,只留下新鲜饱满的叶片,最后要慢火蒸煮,让热量均匀地渗透到每一粒糯米中。就像做人做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时间的沉淀,急不得、躁不得、错不得,每一个脚踏实地、费尽心思的步骤,都是对自我的一次磨炼与提升,而最终的美味与成就,是对我们耐心与坚持最好的回报。(武宣县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