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惊蛰听雷

来源 | 广西纪检监察网2025年03月06日 08:31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一到,天地间便有了新气象。清晨推窗,一缕温润的风拂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丹青。院中的老梅树抖落了最后的几息寒气,枝头已冒出嫩绿的新芽。

 

  记得儿时,爷爷常在惊蛰这天给我讲“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他说,蛰伏一冬的龙在这天苏醒,抬头吐气,化作春雷。我总爱趴在爷爷的膝头,听他娓娓道来:“古时候,武则天篡位,惹怒玉帝,下令三年不许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苦,偷偷降了一场甘霖,被玉帝贬下凡间,压在山下。黎民百姓感念龙王恩德,日日焚香祈祷,终于感动玉帝,在二月二这天将龙王赦免。”爷爷说着,轻轻摸着我的头,“所以啊,惊蛰这天要祭龙王,祈求风调雨顺。”爷爷是村里的老中医,惊蛰前后总忙着采药。他说这时候阳气初升,药草最是灵验。我常跟着他上山,看他熟练地辨认各种草药:柴胡、黄芩、防风……他说这些药材都要在惊蛰前后采摘,药效最佳。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山间遇到一场春雨,爷爷脱下外衣为我遮雨,自己却淋得透湿。那件带着药香的外衣,至今仍在我记忆深处散发着温暖的气息。

 

  惊蛰时节,农人们开始忙碌。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弯腰劳作的身影。老黄牛拉着犁铧,在湿润的土地上划出一道道整齐的沟垄。播种的农妇们头戴斗笠,弯腰撒种,动作娴熟而优美。远处传来阵阵吆喝声,是赶着春耕的农夫在互相鼓劲。这让我想起《齐民要术》中的记载:“惊蛰之日,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何其细致,将物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紧密相连。

 

  傍晚时分,天边传来隆隆雷声。这第一声春雷,仿佛是大自然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万物。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打在瓦片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院中的桃树在雨中轻轻摇曳,枝头的花苞似乎又胀大了一圈。邻居家的孩童在雨中嬉戏,欢快的笑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这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贵如油,这场及时雨,定能让庄稼长得更加茁壮。

 

  夜幕降临,雨渐渐停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混合着桃花的芬芳。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柔和,天边还残留着一抹淡淡的红霞。院中的老梅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枝头的嫩芽在暮色中泛着莹莹的光。

 

  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这一天,春雷始鸣,蛰虫惊醒,草木萌发,大地重现生机。古人在这一天有许多习俗:祭白虎、打小人、吃梨……这些习俗背后,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站在院中,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我忽然明白,惊蛰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它提醒我们,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就像爷爷常说的那样:“惊蛰一到,天地就活了。”是啊,天地活了,人心也跟着活泛起来。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让我们也像那蛰伏的虫儿一样,抖落一冬的疲惫,迎接新的开始。

 

  夜深了,远处又传来几声闷雷。这春雷,是大自然的心跳,是生命的律动,更是希望的召唤。我轻轻合上窗户,却关不住满园的春意。明天,定是个好天气。(北流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