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尔雅》曰:“天地之交而为泰。”天地和同,联手“酿造”雨水,所以春之水为泰。“春”字体现阳光,“泰”字体现雨露,皆是万物所需。“甘雨时降,万物以嘉。”
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序曲”,那么雨水,便是春的第二乐章。雨水是一个诗意缱绻的节气,每一场盛大的春雨,都是一笺温润的诗篇。山色朗润,细柳如烟,带着料峭的轻寒,弥漫于天地之间。此时节雨润长林,生长万物。天初暖,山初绿,水初欢,人间初春,万物出生。
春江水暖,水獭将捕到的鱼整齐排列于水边,很有仪式感地吃起来;大雁感知春的脚步,从南向北飞去;草木也在春雨的滋润下抽出嫩芽……这便是雨水“三候”: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农耕时代,人们靠天吃饭,雨水时节的雨不只带来初春的新绿,更意味着一年的生计。正所谓:“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在中国民间传统中,雨水一直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雨丝轻轻飘,飘上柳树梢,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有雨庄稼好,大地春回早,撸起袖子干,神州尽开颜。
古人对雨有太多特殊的感情,二十四节气中就有“雨水”和“谷雨”两个节气跟雨有关。“久旱逢甘霖”更被列为人生四喜之首,因为干旱缺雨意味着没有果腹之食,没有了生存必需,哪还会有“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因此,人们常由衷地为好雨而歌唱——“甘雨时降,万民以嘉,谓之醴泉”;“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唐宋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更是处处听雨声:朝雨、夜雨、微雨、烟雨、芭蕉雨、梧桐雨、杏花雨……无论是江南才子还是赤脚渔樵,都曾借雨抒情达意,人们对雨的喜爱和赞美真是到了极致。
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到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人们终将盼来朱熹的那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遇雨则吉”,一滴春雨,暖润尘世;一泓春水,绵远深情。趁此大好春光,摘得一片雨色,共春心萌动;煮一壶春光,慢品人间春雨色。
雨生百谷,是自然的恩赐。人们爱雨、盼雨、祈雨,不是想要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而是即使遇到恶劣的自然环境,依然怀有渴望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在这个万物待发,生机勃勃的时节,愿我们能伴随着饱满的雨水,无惧风雨,直面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迎来收获满满的一年。(北流市纪委监委)
编辑:周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