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沙塘饽里的家乡味

来源 | 广西纪检监察网 2025年02月10日 08:29

  一个不大的平底锅,冒出阵阵热气,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圩镇上的人立刻围了过来,争相购买。我就知道,这一定是兴业县沙塘镇最有名的小吃——沙塘饽出炉了,那也是沙塘人最离不开的家乡味。

 

  沙塘镇盛产优质稻米,千百年来,富饶的物产造就了沙塘人爱吃米制品的习惯,其中,用上好糯米粉制作的沙塘饽则最受欢迎。别瞧这一个个雪白的小团子其貌不扬,要做出这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制作过程也并不简单。

 

  我来到沙塘镇,圩镇上卖了多年沙塘饽的杨阿婆正在用她的石磨研磨着米浆。只见她把淘好的糯米不疾不徐地放到石磨里,一圈一圈研磨出细腻的米浆,再把磨好的米浆放到布袋子中,用石头压上一夜,直到米浆里的水分沥干,得到洁白如雪的糯米粉。

 

  我问杨阿婆:“为什么不直接用机器磨米烘干呢?现如今许多人早已淘汰费时费力的石磨了。”

 

  杨阿婆却摇摇头,告诉我,用石磨磨出来的米浆更细腻醇厚,并且能保留沙塘糯米特有的香味,只有这样做出来的沙塘饽口感才最地道。

 

  接着,杨阿婆把沥好水分的糯米粉掺好水,揉成光洁的粉团。“和糯米粉时,加水是关键,加得多了,糯米粉稀,成不了形;加得少了,糯米粉太硬,下锅后皮会裂开。”杨阿婆边说着边抓起一团湿润的糯米粉,窝在手心捏成圆圆的皮,然后盛起满满一勺馅料,压在皮中心。沙塘饽的馅料有甜有咸,咸的是用猪肉、白萝卜丝和油炸豆腐皮炒制而成,甜的是炒香的花生米碾碎后混着芝麻和白糖。这些馅料杨阿婆从来不到别人家购买,只在自家厨房炒制,如此,才能让她做出来的沙塘饽味道十年如一日。

 

  在阿婆的巧手下,滚圆的团子一个个成型,然后整齐地放在平底锅里。再盖上盖子,等上十多分钟,油锅里就蒸腾出阵阵白气,香味随着白气散出,这时候揭开锅,热油滋滋作响,圆滚滚的白团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个规整的圆饼。杨阿婆不停地翻面,让糯米团两面均匀受热,等一个个厚实的糯米饽被煎得两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

 

  咬一口新鲜出炉的沙塘饽,馅料混着米香,充实了一代又一代沙塘人的胃。据说在沙塘镇,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做沙塘饽。而身在他乡打拼的沙塘人,最想念的家乡味道,就是这一口咬下去软糯弹牙后的咸香扑鼻或香脆甜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饽便是难得的美味,而物质丰富的今天,一个普通的饽仍然是舍不下,抛不掉的乡愁。在沙塘,人无论走得多远,只要回到家乡,就一定要吃上几个沙塘饽以解思乡之情,哪怕是要再度远行,也要在行囊中装上几个沙塘饽,把家乡的味道带在身边。

 

  这就是家乡味,它并不奇特,也并不奢华精美,但却在漫长的时光中滋养了一方族人。它是咸,是甜,是人们对家乡土地最朴素的情感。有一口家乡味在,人无论走得多远,都能记得来时的路,都能不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兴业县纪委监委)

 

编辑:吴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