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来的孩子,对于春耕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年幼时,除了上学,就是经常跟着母亲下地干活,母亲美其名曰:“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大石山区,山石林立,从大路徒步到地里,母亲肩上担着沉甸甸的肥料,在不规则石头堆砌的小路上慢慢前行,到达目的地已是汗流浃背。
年幼的我,扛着比个头还高的锄头,跟在母亲的后面,踩着她的脚印,慢慢前进。
来到地里,隔壁阿婶已经忙活了一会儿,除了种玉米,她还种了一些黄瓜。
“阿妹哦,要努力读书,要不然只能天天来这里种玉米。现在还好,等到天气再热一些,蚊子出来了,那蚊子多的可以把人抬起来……”
阿婶所言非虚,我见识过玉米地里蚊子的威力。这些蚊子仿佛是被饿极了眼的吸血鬼,隔着裤子都能给你吸出血来,年幼的我,曾被蚊子叮得浑身发痒,绝望得哇哇大哭。
母亲安排好分工,拿出泡好的玉米种子递给我。
“这个是糯玉米种子,你们爱吃,就多种一些。”
母亲负责开坑和放肥料,我负责放玉米种子。
石漠化的地里,石头像竹笋一样到处冒头,寸土寸金,在石头缝里找土地,挖坑、放肥料、撒种子,把挖出来的土重新盖回去。
我认真数着玉米粒,小心地放在肥料旁边,就这样弯着腰一个坑一个坑地放,没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背疼。此时母亲已经完成了手头上的活,拿起锄头将一些松散的土把放好肥料和玉米种子的坑填平。
“盖的土厚度要适中,保证玉米种能够破土而出。已经盖好土的地方不要去踩,要不然玉米芽子起不来……”母亲叮嘱道。
我伸了伸腰,锤了捶背,望着远方叹了一口气。
母亲看出了我的疲惫和不耐烦,便调侃道:“你们在教室把《悯农》背得滚瓜烂熟,都不如来地里体验一下更加刻骨铭心。”
“这啥时候才是个头呢。”我有气无力问道。
“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收获,这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急不得,凡事功到自然成。”母亲笑着对我说。
“什么是功到自然成?”学识尚浅的我歪着脑袋问母亲。
“等到秋天你就知道了。”母亲笑眯眯地卖着关子。
这一茬玉米,从播种到收获,母亲都拉着我全程参与,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功到自然成。”
起初我不理解母亲这句话的含义,可当我见证了石头缝里的玉米种发芽、破土,长出叶子,个头越长越高,开花,结果。
我明白了。
玉米像勇士一样,顽强地在石头缝里扎根,向阳而生。微风拂过,它们抖动着臂膀,叶子像弯刀一样锋利,怒吼着劈开命运的荆棘,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接丰收的来临。
“这真的是我们种的玉米吗?”我把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捧在手上,望着母亲,想从她口中得到答案。
“是的,这就是我们种的玉米,我们坚持给玉米除草、施肥、培土,功夫到了,就成了。”母亲把玉米棒子掰下来,丢进箩筐里,戴着草帽的她,笑靥如花。
犹记得那一天的糯玉米特别香,软糯的玉米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我舍不得大口吃,只是一粒一粒地掰开来放进嘴里。
这些天劳作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享受着丰收的果实,心中感慨万千。
“这就是功到自然成的味道。”
2015年我回到了家乡,加入了精准扶贫的队伍,对母亲的那句“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功到自然成”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那些悬崖峭壁上凿开的山路,像巨龙一般,盘旋在山间,俯瞰着村庄的变化。曾经摇摇欲坠的危房都消失了,崭新坚固的砖混房拔地而起;屋后一排排水池盛满了水,那些背着水壶到处找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水泥路铺到家门前,出行不再是老大难问题。群众的路子宽了,步子踏实了,收入也稳了。
这些都离不开这支“战天斗地”的精准扶贫队伍,他们视群众为亲人,用脚印丈量民情,抱着“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狠下苦功夫。他们发扬燕子垒窝的恒劲,发扬蚂蚁啃骨的韧劲,发扬老牛爬坡的拼劲,狠抓落实,啃“硬骨头”,碎“拦路石”,接“烫手山芋”,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奉献当本分看。厚实积累,扎实做事,用钢铁般的意志带领着群众在大石山区凿开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那些烈日下的汗水、难过时的泪水,都变成种子播撒在石头缝里,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乡村振兴,我们依然在路上。相信通过努力,必能功到自然成。(大化县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