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一个来自香港的电话令良元村村民们奔走相告。
“农永家要回来了!”
农永家是谁?他回村的消息,为什么让良元村的人如此兴奋?
故事要从30年前说起。
那年农永家的父亲老农生了重病,可家里太穷了,根本没钱治病,老农在床上拖了大半年后撒手而去,留下10岁的永家和家徒四壁。村主任召集大家一起办了老农的后事,又忙着安排永家:“我知道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我们村自解放后就定下了规矩,谁家有难事一起想办法。如今老农走了,孩子还小,咱不能不管。以后他每天轮流在我们每户人家吃饭,我们吃什么,这孩子也吃什么。”
大家齐声同意,没有异议。自此,永家便成了良元村的“公共儿子”。
村里的木棉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转眼永家16岁了。一天,他跟村主任提出,要出去闯闯,他说良元村太穷了,要挣钱得去外面。
村主任不同意:“永家,你还小,要是在外面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对得起你爸!”
“伯伯,您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您保重身体,等我挣到了钱,一定回来孝敬您。”村主任看永家去意已决,也不再说什么,叫自家孩子把村里几个有威望的人喊到家里。
“永家长大了,他想出去闯一闯,我尊重他的意见。这样,我们按照村里定的老规矩,每户给永家一元钱,当给他出行的路费。”
说完,率先从口袋里掏出了皱巴巴的1元钱。大家看了看永家,又看了看村主任,没有说什么。有人掏遍了身上也只有七八毛,赶忙回家找自己的婆娘要。就这样,村民们一共给永家凑了30多元。在当时,已然是一笔“巨款”。
永家没有说话,哭着给村主任和众位长辈磕了个头,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家。
谁也没想到,永家这一走,就是30年。
这30年,谁也没有永家的消息,都以为永家要不就是忘恩负义不回来了,要不就是遭遇不测回不来了。
谁知,就在村主任的孙子结婚前夕,永家从香港打来了电话,得知村里有大喜事,永家说马上启程回来。
当年的村主任早已卸任,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一听永家要回来,拄着拐杖走到村口去迎接。当永家的身影出现在老村主任面前时,老人家都认不出他了。永家跪在老村主任面前,一声“伯伯”喊出口,已泣不成声。
“永家,好孩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走,我们回家!”
老村主任拉着永家往村里走,簇拥着的村民们不停地跟永家问这问那。原来,永家这么多年在外,因为学历低,吃了不少苦,但一直没挣到钱,觉得自己没脸回良元村。后来机缘巧合下,他随一个老板去了香港,经过多年打拼终于积累了一些财富,这才有勇气通过各种方法联系良元村。
“永家啊,这些年你不在家,但你爸留给你的房子还在。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下来时,我做主帮你重建了这个房子。他们都说你不会回来了,但我知道良元村是你的家,你一定会回来。”老村主任带永家来到一座房屋前说道。
永家眼含热泪,哽咽不语……
转眼,到了老村主任孙子大喜的日子。那天永家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老村主任的孙子,可他却微笑着摇摇手,走开了。
永家以为他不好意思收,又双手递给老村主任。
老村主任慢悠悠地说:“孩子,你离家多年,是不是忘了村里的规矩了?”
永家一愣,随后诚恳地说:“伯伯,我没忘,只是现在是新时代了,老规矩也可以变一变,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新时代也不能忘本,新时代也不能破了村里的老规矩!”老村主任把拐杖往地上一跺,厉声喊道。
永家脸上挂不住,求救的眼光看向四周。有人呵呵一笑:“永家啊,你也看到了,现在大家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老村主任说,无论有钱没钱规矩不能变。这么多年了,村里不论是谁家红白公事,随礼一元钱这点从没变过!”
“对啊,永家,我们随礼都是按规矩来的。”
永家没办法,想着回头再以其他形式把钱送出去。
老村主任又说,“永家,你离家多年,如今回来了,有什么打算?”
永家忙说:“伯伯,我这次回来就想好好报答你们的恩情,您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老村主任摇摇头,又笑了笑。永家不懂老人家葫芦里卖什么药,有点紧张。
“永家,我们村前年脱贫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我们做起了农产品的电商。但阿勇说,哦,就是现任村主任,他说想要做大做强,还缺个有生意头脑、有远见的人来带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说到这句时髦词时,老村主任自己先忍不住笑了。
“永家啊,良元村是你的家,你的根永远都在这里!别一直待在外面,把老家的情和老家的根都忘了啊!”
感受到周围“恩人”们满怀期盼的眼神,永家知道自己不能拒绝。
“好,我就不走了,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干,让‘钱袋子’再鼓起来!”(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