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李白的静夜思,品着余光中的乡愁,不经意间,又见月儿圆。炎热悄悄地淡了,天空中多了一份清爽的凉意。商场琳琅满目的月饼,也让我意识到中秋节近在眼前了。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而我有关月饼的记忆,总是散发着淡淡的京式月饼的甜香,那便是故乡的味道。
童年时期的月饼,只有一种,叫京式红月饼。只是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月饼,年年中秋节,都是母亲自己做月饼。中秋节的前几天,母亲一边忙地里的庄稼,一边忙着在节前制作月饼送给亲朋好友。趁着晌午去赶集,买一两斤红砂糖或是冰糖,一斤花生,半斤芝麻,加上自家种的冬瓜,材料虽然简单,却又很用心地讲究。
吃完晚饭,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将花生仁、芝麻、冰糖放在食品袋内用擀面杖轻轻碾碎,和切碎的冬瓜糖充分搅拌,放在容器内备用。然后就是熬大半个晚上甚至整整一个晚上,和面,发面,将一大盆发好了的面摊开,切成一个个面团压平,与内陷合拢起来,拍打拿捏成一个个“圆月亮”,再用毛笔蘸上食用红色素,在月饼的正面点上一个红点点,这个红点点,就是“红月饼”的由来。这个时候,为了做出自己的“专属”月饼,我和弟弟会在月饼正面画上红色的五角星或是小红花。最后,用铁锅,慢慢地文火烙焙。
九月虽然已是初秋,但长时间在厨房里烟熏火燎,仍旧会让母亲满头大汗。
不久,烤制焦黄的月饼散发着清香终于出锅了,满屋子香飘四溢。现在琢磨起来,制作红月饼的过程,步步都是实实在在的“笨功夫”,而这“笨功夫”,也让我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体会到一粒粮食到了人肚子里是一个漫长辛苦的过程。
因为家里并不富裕,做出来的月饼除了送给亲朋好友外,自己家只能留下几个,而且不到中秋节的晚上是绝对不能品尝的。我总是想着月饼的美味,咽着口水,盼着快点到月儿圆的日子。
终于等来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庭前的院子里,漫天的繁星如珍珠般闪烁。月饼摆上饭桌,先放在香台上和水果一起“贡”一会儿祖宗和神仙。这个时候,我和弟弟已经抵制不住诱惑了,望着香案上的月饼吞咽着口水。母亲看着我们的馋猫样,嗔笑道:“看你们馋的样子,要祭完月神才能吃。”
祭拜结束,母亲小心地切开一个月饼,一切四份,先让我们递给奶奶一份,爷爷一份,再分给我们孩子一人一份,她和父亲则微笑着看着我们吃。我问父母,为什么不吃?他们总说“胃不好,吃甜的不消化。”
长大后,我才明白,每次有好吃的,父母所谓的“胃不好”“不爱吃”,都是父母善意的谎言,是父母对孩子的无私的爱。
后来,远嫁广西河池,起初,我对南方出了名的五仁月饼有些排斥,觉得就像是“大杂烩”,又甜又咸又油。后来,跟着婆婆尝试自己制作了一次五仁月饼,感觉比外面买的要好吃很多。
“你不是不喜欢吃五仁月饼,你是不喜欢外面买的,喜欢吃自己做的。”爱人看我连吃两个月饼,调侃道。
细想,似乎也是那个道理。和婆婆一起制作五仁月饼的过程中,勾起了对家乡红月饼的怀念,同时,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不管是京式红月饼,还是桂系五仁月饼,只要是和家人一起辛勤制作出来的,吃起来都是浓郁香甜的。
你看,这些纯手工月饼,制作起来虽然繁琐,但没有添加剂、没有豪华的包装,只有干干净净的“味道”,辛勤劳作的“味道”,富有亲情乡魂的“味道”,尊老爱幼的“味道”,勤俭节约的“味道”……
时光流逝,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我循着这些味道的密码,品出的都是幸福快乐的岁月流年! (河池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