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驻村工作队员,他姓仇,平时总是愁眉苦脸的,村民们都喜欢叫他“愁”先生。
其实“愁”先生本来并不“愁”。一个春意盎然的初春,仇先生初次来到向阳村,刚来到村口,入目的是一片绿油油的杂草和一排排破旧的平房。走访村民时,他对每一位屋檐下的村民笑呵着、问候着,仿佛是一朵向日葵在向村民们绽放。令他尴尬的是,没有人回他笑脸,甚至有的村民直接无视他,这给初来乍到的仇先生直接泼了一盆冷水。
当天晚上,仇先生在村委给他安排的住所里亮了一盏60瓦的老式灯泡,抽出压在行李箱底下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直至听到村里鸡鸣才看到房间熄灯。
从那天起,村民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出现在他们的农田下、猪圈中、工厂里,仇先生还一直问他们问题,用潦草的字记录在他那个厚厚日记本上。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仇先生开始变得忧愁。
过了一段时间,村民们无意中看到有小轿车陆续进村,车上走出来一些穿白衬衣的人,笑呵呵地和仇先生握手。
听村民们说,经常听到仇先生对那些“白衬衣”倒苦水:“唉,村里的庄稼没技术设备不行啊,靠着‘老把式’是行不通的啊,村民们种一斤庄稼,秋收两三斤,这哪能解决村里贫困问题啊。”
“唉,这边猪、牛、羊养殖前景很好,就是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哎,从你们那里抽调几位干部过来指导一下我们赵大叔、李大妈、孙大爷吧?唉,再帮我联系一下市里面那些好的养殖公司,引进一些优良幼崽呗,唉,帮帮忙帮帮忙。”仇先生紧握“白衬衫”的手说道。
“唉,黄总,你看村子后山的那片荒地,坐北靠南,冬暖夏凉,旁边就是一条江,看看城里有没有意愿搞投资的大企业吧,这边环境很适合建个工厂,水路便利,陆路只要稍加改造,也能‘条条大路通小康’嘛,”仇先生指着村里后山的方向,那正好也是太阳升起的方向。
“唉……”
六年过去了,村里的生产、工作、生活出现很大的变化。仇先生也从一个二十出头的白净小伙子变成一个浑身黝黑的“愁”先生。
村口养猪的李大妈乐呵呵地说:“呵,这‘愁’先生可真行,刚来的时候俺心想这小年轻比俺儿子还小,估摸着来俺村也就几天就回去了,谁知道这苦瓜先生还真能熬,俺家的猪从原来3头到现在的3000多头,从原来的小猪圈到现在的示范养殖场,他还真行!”李大妈一边笑一边竖起两个大拇指。
六年过去了,后山的那块千亩荒地如今已经是市区几家知名企业的研发生产工厂,解决了村里大部分的劳动力,甚至村里很多年轻大学生学成归来,投身企业的技术研发。
后来,有人问起仇先生那段时间为什么天天满脸忧愁?
他说:”我愁啊,我愁村民的收入,我愁村里的发展,我愁政策怎样更好落实,我更愁我自己是个不称职的驻村干部。”(南宁市邕宁区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