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风清气爽 清心静思

来源 | 广西纪检监察网2021年09月07日 12:05

白露,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此时,天气转凉,温度降低,在清晨或夜晚,近地面空气里的水汽遇冷,会在花草或石头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气称为“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诗意的节气,它从《诗经》中走来,留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佳句;带着《满庭芳》“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等唐诗宋词的韵味。总体来看,这些“白露”诗词虽然优美,却或多或少充斥着悲情,不是伤怀离愁别恨,就是悲叹秋景凄凉。

 

那么,为什么古人在秋天会如此多愁善感呢?

 

从外因看,气候转凉,万物凋零,候鸟南飞,虫蛇入地。古籍解释称: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曰白露。人们的情绪在这一冷一热之中,往往会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寂寥的景色更容易引人产生愁思,悲情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内因看,白露之后,“秋燥”的现象就越来越明显。中医说“燥邪伤人”,因秋属金,肺亦属金,七情中的悲也对应金,所以秋燥一起,肺气受损,消耗人的津液,诱发口唇干裂,大便干燥,皮肤皲裂等症状。这时一般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莲子、沙参等缓解秋燥。

 

此外,清心静思也是很好的调养方法。进入风清气爽的秋天,潜心学习、用心实践、静心反思,主动改进,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虚心去请教他人,能畅达胸臆舒适身心,在工作中和生活上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白露一词在养生和修德上都有特殊意义。《黄帝内经》说“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冷。”提醒人们从白露开始,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能暖身驱寒,有益身心。《庄子》讲“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为了清净肺腑脱去尘俗,古人常常吸食露水。

 

长期的中医应用证明,露水具天然柔润之效,可以入药,可以增强疗效,经常当做丸散的药引,用以治疗阴虚火旺、火邪上冲等症候。

 

除了自然气候的影响,我们还应看到古人“秋悲”形成的“人为”原因。古代旧社会往往陈规积重,贪腐横行,昏庸无道,贤能之士难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环境,普通社会底层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怎不令人睹景伤情?

 

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盲目迷信宗教,他命令宫女们起五更睡半夜,帮他收集露水,时间久了,把宫女们都累坏了,宫女们没有办法,只好造反,十六名宫女和两名妃嫔合谋将其杀害。

 

然而,进入新时代,这种“悲情”放到当下就不合适了。从古人的诗词中,我们更应当重点品读珍惜时间的喻义,激励干事担事的干劲闯劲。

 

爱国诗人屈原也曾饮用朝露以求养生抗衰老,感慨:“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大意是道德的美名还没建立,身体就要衰老了,所以才要服用白露、秋菊养生强体。高洁如白露的屈原,数千年来以其为民谋利,为国尽忠的光辉形象被视作道德楷模。

 

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品味“白露”养生之道 ,安心、安身、安业,从而永葆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