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是民众向政府机构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信访既非舶来品,也非近代才有,而是土生土长的古风遗存。揆诸史料,可见其大致流变:上古,始有关于“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的传说;商周,官设“路鼓”(一说商周承袭上古“敢谏之鼓”之制)“肺石”,接受百姓进言申诉,同时还任命官员专司接待、转呈;秦汉之际,则有“公车司马”(后改“公车令”)一职和“诣阙上书”制度,前者负责接待上访者,后者则开越级上访之先例;赵宋有“鼓院”“检院”两级信访部门,诉求不为前者所受或不满于前者之处置,还可再向后者投书,一定程度上可减弊政;及至明清,不仅不求进步,反而多加限制,对访民设置严刑,要求所诉内容必关乎军国大务、大贪大恶。
按我国正史分期,前述自然遗漏李唐无疑。此种安排固非因李唐乏善可陈,相反,武周承李唐先帝之文治,于垂拱二年三月在中书省下新设匦使院,置官“知匦使”。无论武后动机及该机构日后效用如何,匦使院都堪称我国古代最早的中央政权的信访机构。
如同历代信访制度、机构的变迁一样,唐代信访意见箱——— 匦——— 也经历了改良发展的过程。
匦,一般由铜铸成。匦使院设立之初,应有四匦,相互独立,置于东、南、西、北四方,相应地涂上青、红、白、黑之颜色。每匦都有一个投书口,书状可进不可出,大体上类似于现今的邮筒、意见箱。《唐六典》中说铜匦需“出于辰前,入以未后”,大约要在早晨7点之前抬出,供百姓投书,还要在下午3点之后抬进,由官员整理书状。由于搬运四匦着实麻烦,朝廷便对匦进行改良,将四匦化为一匦,并四面开口,大大降低了搬运过程中的人力消耗。化为一匦后,仍有四向、四色,“东曰‘延恩’,怀材抱器,希于闻达者投之;南曰‘招谏’,匡正补过,裨于政理者投之;西曰‘申冤’,怀冤负屈,无辜受刑者投之;北曰‘通玄’,献赋作颂,谕以大道及涉于玄象者投之”。唐匦四向,分门别类,为百姓申诉民情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有利于负责信访的官员专事专办,提高行政效率。而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做到了匦使院“申天下之冤滞,以达万人之情状”的初衷。
至于武后利用此制而广开告密之门则又是另一番效用。
徐敬业起兵之后,武后既担心地方将领兵权在握,又对李氏宗亲有所猜疑,便要借匦使院之制铲除异己。《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有载:“告密有功者给予封赏,不实者,亦不追究”。同时要求各州县为告密者配备驿马、盘缠,助其入京告密,且不得过问所告之事。一时间告密者络绎不绝,冤假错案亦层出不穷。唐初的信访制度在此时亦只徒有其名。
武周朝终,匦使院并未被当作武周余孽而被清除,相反,经过中、睿、玄、肃宗等朝对匦使院的改革,其政治意义也渐渐回归到信访工作本身——— 疏通下情上达渠道,倾听百姓呼声,监督懒政弊政。(桂林日报社)
编辑:覃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