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11月20日,正逢周末,天气凉爽,我们全家到石埠忠良村“美丽南方”骑行,路过忠良村三队21号时,正在识字期的女儿有点拗口地读出这句话。
“什么是堂堂正正做人?”学龄前儿童的求知欲总是那么强烈,打破砂锅问到底,追着我问个所以然。于是,我便给她讲起了我小时候和父亲的故事。
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是极其严格的。八九十年代,我们村的生产队开了个烧窑的大作坊,家族里男男女女都是窑厂的工人。
父亲因读过初中,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被任命为窑厂的总经理。村里人也戏称我为“小经理”。
那时候家里很穷,一两周才能吃上一次肉,谁家能吃顿肉我们都会很羡慕。
生产队的窑厂一般一个季度烧窑一次,每逢往窑里装坯或者出窑的大日子,窑厂都会做几个肉菜,全厂员工共同庆祝。
窑厂炖出来的肉味,能窜出院子、飘到村去、飞进我们的鼻子里。
这时候,家族里的其他父母都会带自己的孩子到窑厂吃饭,毕竟一年到头能大口吃肉的机会屈指可数。大家互相之间也就默认了,不会明说什么,想想谁家的穷不是如此呢?
三姑六婆经常调侃我说“小经理,吃肉去啦,还愣在这里干什么?”
可是我那“总经理”父亲,从来没让我在窑厂吃过一次饭,他的口头禅总是:“这是公家的”。
母亲可怜自己的孩子。有一次捎了几块肉回来,不料父亲看见后连声说“这是公家的,可不能这么做!做人要堂堂正正。”本来就委屈巴巴的我,这时眼泪大颗大颗滑落下来,最终也没能吃上一口“公家的肉”。事后,父亲“挟”我把肉带回窑厂灶上的大铁锅,我深明“总经理”家的孩子也不能动“公家的肉”,也永远记住了“堂堂正正做人”这句话。
家风润物于无声的教化。父亲培育的清廉家风是留给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堂堂正正做人”也就成为了我人生中的灯塔。出来社会后,它既是砥砺我品行的“磨刀石”,也是帮我抵御“四风”的“防火墙”。
想起今年9月,在南宁市纪委监委二楼多功能厅观看的《湘江战役》电影,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电影中的一个细节。红军路过村庄时,乡民们自发地拿出粮食补给,毛泽东不忍心辜负乡亲们的心意,同意红军用银元换取粮食,坚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我们的红军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堂堂正正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教育我们为人要清正廉洁,严格自律,面对外界的诱惑时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近日,本人也目睹和感受着单位正如火如荼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纪检监察机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指引,把加强新时代党员干部优良家风建设与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合一体推进,努力在城区营造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作为新时代的纪检人,虽然在基层工作,我时常反省自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常记起“堂堂正正做人”里的初心,常记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里的使命,以严明的纪律、严格遵守纪律确保初心不忘、使命不移。(南宁市西乡塘区纪委监委 林一萍)
编辑:王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