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用忠诚淬炼铁军 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

来源 | 桂林市纪委2016年12月08日 15:27

  “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忠诚卫士,必须做到对党绝对忠诚。没有对党的绝对忠诚,就没有纪检监察干部的风骨,也干不好纪检监察事业……”桂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吕洪安在纪检监察系统的不同场合多次指出。

 

  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按照这一要求,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标配”: 业务过硬作风严谨


  “张三是C区一把手。2013年7月,该区一名领导李四为解决儿媳罗某工作问题找到张三,张三表示同意。李四遂联系区农科向区委报送《关于引进人才的请示》,张三在请示上签字。当年年底,罗某被安排在该区农科所工作。”


  “请问,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纪?从贯彻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角度,本案如何处理效果更好?”


  在日前进行的市纪检监察系统“用好‘四种形态’处理违纪问题”专题培训班上,这道事实清晰的案例分析题,摆在了上百名学员面前。他们当中,既有各县(区、市)、市直各部门、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的纪检工作人员,也有来自市纪委各派驻机构及委厅机关有关部室的人员。大家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模拟案情审理,对案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落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这是桂林市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转变作风,着力提升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素质的一个镜头,也是该市适应全面运用“四种形态”的工作需要而采取的一个实际举措。

 

  吕洪安表示,监督执纪工作考验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能力,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要掌握发现和查处腐败问题的技能,还应具备扎实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桂林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适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新要求,在培训中增加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等方式方法的比重,采取集中授课、模拟办案、以会代训等形式,结合学习“一准则、两条例”,帮助纪检监察干部学思践悟、提升能力。


  数据显示,今年1至12月,桂林市纪委共选调100多人参加自治区纪委培训,市纪委及各县区纪委自主办班或举办“业务讲坛”60多期,培训2000多人。同时,为适应向市县一级派驻机构全覆盖改革需要,对新进纪检监察系统的干部全部轮训一遍,促使业务过硬和作风严谨成为桂林市纪检监察干部的“标配”。


  “标准”:严防“灯下黑”坚持零容忍 


  平乐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周志平,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20万元,被开除党籍,其违法犯罪行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七星区华侨旅游经济区纪工委书记违规发放津贴,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正人先正己。桂林市纪委严防“灯下黑”,对违规违纪问题依纪严查严处,绝不护短。2014年10月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收到各类反映纪检监察干部信访举报件38件,立案14件,党纪政纪处分17人,双开1人,问责4人,调离纪检岗位2人。对12起典型案例进行了通报曝光。同时,相继出台了《桂林市纪检监察系统领导干部约谈办法》,认真处置涉及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市纪委书记吕洪安分别对17个县(区)四家班子领导、纪委书记和纪委班子进行集体约谈,市纪委4名副书记分别对54位派驻纪检组长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约谈。


  “作为一名纪检新兵,我将从严自我要求,一言一行自觉对标。”桂林市纪委派驻纪检组长周民在接受约谈时对严字当头的要求非常认同,表示“当纪检监察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接受更严格的管束”。


  队伍建设,靠自律也靠他律。桂林市纪委以从严监督坚决防止“灯下黑”。抓住“关键少数”,在此基础上,从“两代表一委员”、企业群众、退休老干部和律师代表中聘请特邀监督员,强化群众监督和民主监督,通过喊响“对我监督”,倒逼干部“从我做起”。


  “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越深入,党员群众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期望值和关注度就越高,必须以铁的纪律、铁的措施打造铁的队伍。”桂林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标杆”:党的忠诚卫士笃志于行

 

  “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经查全州县永岁乡财政所黄建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套取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危房改造等补贴资金共计222183.15元,用于个人生活等开支……”这是全州县从事法律专业的纪检干部蒋心军同志经手查办的案件。他接手的每一起案件,从案件受理、初步核实、立案、调查、移送审理, “时间差”基本保持在7—15天。由于经常不顾劳累,冲在一线与被审查人员“短兵相接”,让本身就高压偏高的他病情反反复复。但他从不抱怨,通过增加药量,加强锻炼来调节身体。由于长期劳累,导致病情恶化、脑溢血住院治疗,目前生活不能自理。住院期间,他仍牵挂工作,询问查办案件进展情况……


  记者采访发现,“三转”工作开展以来,转变职能、聚焦主业的要求已深入人心。在把纪律挺在前面又一次深化“三转”的过程中,该市纪委通过盘活存量、内部挖潜、外部拓延的方式,解决好“底子”和“尺子”的问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持续深化“三转”。

 

  解决“底子”问题,就是办案力量和能力的问题。抬高进入“门槛”,“不拘一格”选人,把“纳贤”的目光延伸至系统外,建立纪检监察干部备用人才数据库,注重选用有执纪办案经验,有法律、金融、审计专长的干部,并选送纪检干部参加上级纪委组织的案件查办业务培训班、到中央、自治区培训班学习,提高办案能力。

 

  解决“尺子”问题,就是加大轮岗交流力度,对委局所有纪检干部一把尺子量到底,采取多岗位锻炼,解决纪检干部素质高低参差不齐的问题。建立了320人的“业务人员库”,认真梳理监督人员的个人特点、工作性质等综合情况,有针对性地调配使用,合理设定轮岗年限。同时,对全市1500名纪检监察干部建立了纪检监察干部动态信息数据库,强化动态管理。


  该市纪委还进一步优化了干部结构。新一届县区纪委班子平均年龄为38.6岁;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平均年龄为36.8周岁,大学以上学历占86.24%,6个纪检监察室平均每个纪检干部办案达3到4件,办案力量进一步增强。

 

 

 

 

 

编辑:刘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