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本网推出该组图片,与读者一起追寻红军在桂林的足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左”倾军事路线的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8.6万余人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著名的长征。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25日决定抢渡湘江,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30万大军凭借湘江天险精心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与数倍于己的优势之敌苦战一周,以损失过半的惨痛代价,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战斗最惨烈的一场生死存亡之战,既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是一支有坚定信念、有铁的纪律、勇于牺牲、勇于胜利的革命队伍,也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一个月后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
桂林市兴安县红军突破湘江战役纪念公园
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公园主题雕塑
桂林市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馆
杨柳井新圩阻击战红五师指挥所
新圩阻击战红五师指挥所旧址位于灌阳县北部新圩乡龙桥村杨柳井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灌阳,红三军团第五师奉命在新圩至杨柳井一线阻击从灌阳县城而来的国民党桂系部队。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参谋长胡震在杨柳井借用民房设立了指挥所,指挥了悲壮的新圩阻击战,掩护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
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新圩阻击战陈列馆
新圩阻击战战场之枫树脚
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的红军亭
桂林市兴安县华江乡千家寺红军标语楼
红军宣传团在标语楼二楼南面骑楼墙面上用墨汁写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有田分” 等标语及宣传漫画。1年后,这些标语被国民党军官发现,下令毁掉,行事者直接采用纸筋灰覆盖了事。解放后该楼成为华江瑶族乡人民政府办公楼。1987年乡政府在维修该楼时,发现红军标语20多条。
红军长征过广西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界址
金石红军堂,红三军团军团部1934年12月5日在此驻扎。
金石红军堂位于溶江镇金石文家洞村祠堂。中央红军第一纵队于1934年12月5日翻越老山界后,红三军团由千家寺以南绕过老山界进至金石乡文家洞一带,彭德怀的临时军团指挥所就设在文家洞村的祠堂内,两天后翻越了竹林界。红军堂占地面积484平方米,保护面积512平方米。红军堂旁边有红军井、红军桥,红军堂内存有1934年朱德、彭德怀率领红军翻越才喜界、竹林界时用过的遗物。
龙胜红军楼
红军楼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龙坪村龙坪寨,原名杨氏鼓楼,是典型的桂北侗族过街鼓楼。1934年12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平等侗族地区,中央军委驻扎于龙坪寨。是夜,国民党派便衣特务纵火烧寨,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和时任中央保卫局局长的邓发等登上鼓楼,指挥军民奋力灭火,抢救出杨氏鼓楼和鼓楼以南大片民房。对于受灾群众,红军给以救济,群众深为感激。新中国成立后,侗族群众为纪念红军,称此楼为红军楼。
在桂林市灌阳县流传着“祖孙三代保红旗”的故事
(图片材料由桂林市纪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刘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