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广西纪检监察网整理编辑了《抗战中的广西籍将领》一文。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文中只收录了部分广西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将领简况。尽管并不完整,且大有遗珠之憾,但我们希望谨以此向所有为抗战付出艰辛努力甚至牺牲的英雄,致以最深切的缅怀之情和最崇高的敬意!
一、上将韦国清(1913-1989),广西东兰人,壮族,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训练部部长、副校长兼教育长,1940年起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第5纵队3支队(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9旅)政治委员,参加开辟苏北和恢复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任新四军第4师9旅旅长,后兼淮北军区第1分区司令员和中共淮北区第一地委书记,率部转战于淮北津浦路东地区,曾在山子头战役中率部担负主攻任务。1942年11、12月间,日寇对淮北地区发动长达33天的大“扫荡”,韦国清率“正规化党军”第九旅第二十六团转战到江苏泗洪县朱家岗,激战18小时,打退敌人10多次冲锋,击毙敌人280余人,最终迫使敌人溃逃,此战对彻底粉碎日伪“扫荡”起到决定性作用。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副师长,在师长彭雪枫牺牲后继续指挥西进战役,挫败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对恢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二、上将李天佑(1914-1970),广西临桂人,汉族,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副旅长、代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师在三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李天佑任团长。1937年9月23日,率六八六团作为主攻团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斗,击毙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10月,指挥部队在广阳附近歼灭日军千余人,缴获战马数百匹。1938年3月,被任命为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代旅长,率部开进吕梁山地区,寻机痛歼南犯之敌。
三、中将韦杰(1914-1987),广西东兰人,壮族,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十五军团第七十四师师长等职。1937年8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兼任队长,后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团长等职,参加香城固战斗。1940年,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一旅旅长,率部转战冀鲁豫区,1943年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太行区1942年反“扫荡”和安阳战役。
四、中将冼恒汉(1911-1991),广西田阳人,壮族,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教导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独立第1旅代政治委员,358旅政治委员。
五、中将覃健(1911-1959),广西东兰人,壮族,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任队长,1938年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随部南下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后任特务团团长、冀鲁豫支队大队长,1940年任八路军第2纵队(后为第5纵队)5团团长,随队南下参加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起任新四军第3师8旅23团团长,淮海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第10旅副旅长,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
六、中将莫文骅(1910-2000),广西南宁人。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南下支队副政治委员,沈阳警备司令部副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政治委员,第十四、十三兵团政治委员。
七、少将韦祖珍(1912-1982),广西东兰人,壮族,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晋西南支队保卫科科长,总政治部保卫部副科长,八路军南下第3支队(警1旅)2团政治委员。
八、少将卢绍武(1906-1978),广西武鸣人,壮族,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司令部参谋、旅参谋长,冀鲁豫边区支队、纵队参谋长,八路军南下部队游击队第3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
九、少将吴西(1903-2001),广西扶绥人,壮族,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
十、少将黄惠良(1912-1975),广西平果人,壮族,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344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29师晋冀豫独立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新编第3旅政治部主任兼第7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政治部主任。
十一、少将覃士冕(1914-1981),广西东兰县人,壮族,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营组织干事,补充团营政治教导员,868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教导第5旅13团政治委员,滨海军区23团政治委员、团长、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
十二、少将覃国翰(1912-1996),广西都安人,壮族,193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教员,挺进军随营学校副校长,挺进军参谋处长,第九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平北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12军分区司令员。
十三、少将朱鹤云(1912-1992),广西田东人,壮族,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4支队14团参谋,新四军第2师6旅16团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新四军第7师19旅55团团长。
十四、少将黄新友(1912-1985),广西百色人,壮族,原名邓新友。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一团参谋长,师教育科科长,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司令部作战科股长,六八八团参谋长、团长,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第八军分区司令员。
十五、周子昆(1901-1941),原名周维宽,字仲和。广西省桂林市人。周子昆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参加过五四运动,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参与组织部队向苏南、皖中、皖东敌后挺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8月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贡献。
十六、上将李宗仁(1891—1969),广西桂林人,汉族,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10月,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8月-1938年),驻节徐州。1938年,指挥徐海会战、台儿庄战役,在台儿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39年至1941年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豫南会战。
十七、上将白崇禧(1893—1966),广西桂林人,回族,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号称“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抗战时期,指挥多场大战,屡有胜果。直接指挥的战役有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参与指挥的战役有三次长沙会战、南昌战役;抗战时期副总参谋长(负责制定对日作战总方针及战略),曾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英国巴士武士勋章等勋章。
十八、上将韦云淞(1891—1954),广西容县人,汉族,国民党军上将。1913年参加讨袁运动后,任广西陆军工兵营排长、连长。1926年后在新桂系部队任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1937年任国民党四十八军军长。1939年任十六集团军副司令兼三十一军军长,在昆仑关战役中,韦云淞率部在邕龙公路西附近歼敌二百余人。1944年韦云淞任桂林城防司令,抵御日军,守城失败后,被撤职查办。
十九、中将陈济桓(1892—1944),广西岑溪人,汉族,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6集团军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新桂系将领,抗日烈士。1944年日军侵桂,陈请命参战,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同年11月10日,城防司令韦云淞决定弃城突围,陈济桓在突至城西猴山时,遇敌封锁身负重伤,为了不增加部队突围的负担,他在名片上写下“职口臂受伤,不能脱离险地,决定自杀成仁,以免受辱”等语,交卫士转达上司,随即举枪自杀,壮烈殉国,终年51岁。
二十、中将苏祖馨(1896—1963),广西容县人,汉族,国民党陆军中将。苏祖馨北伐时期任营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师长、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期间因战功卓著,荣获国民政府授予忠勤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政府授予的自由勋章。
二十一、中将夏国璋 (1894-1937),广西容县人,汉族。1937年11月,夏国璋调任第七军一七0师副师长,奉命开赴太湖西南岸的吴兴重镇,阻击从杭州湾北岸登陆的日军荻洲师团,投入保卫南京的战斗。他指挥一个旅,设防在吴兴东邻的八里店桥至升山一带,与数万强敌血战几天几夜,最后,弹尽援绝,与全旅将土壮烈牺牲,光荣殉国。国民政府为表彰他的忠烈爱国精神,于1938年2月,明令追赠为陆军中将。
(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政协网、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网等)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