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反腐组织推出了一种币值为“0”的卢比。这种纸币的大小和50卢比的真币一模一样,正面同样印有国父甘地的头像。不过,在标明币值的地方,印着一个大大的数字“0”。本该是印度央行行长签名的地方,却印着一句誓言:“我承诺不受贿,也不行贿。”
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人口总数世界第二。印度是金砖国家之一,现代化进程较快。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印度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印度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官员腐败现象严重。面对日益严重的腐败形势,近年来,印度政府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反腐败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立法反腐,健全法规制度
有报道称:上世纪80年代,印度只出现过1件腐败大案;1991年至2001年,全国发生26件腐败大案;2005年至2008年,被揭露的腐败大案多达150余件。另外,政客的财富增长远远超出一般公民的收入速度。根据印度有关部门个人申报资料显示:2004年至2009年,157名连选连任的人民院议员平均资产从2000万卢比增长至6000万卢比;2009年至2011年,59名最富有部长的平均资产从7000万卢比增长至1亿卢比。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3年经商便利指数排名中,印度在183个国家中仅位于第132位,在五个金砖国家中也排名垫底。印度原总理辛格把“腐败”当作“国家经济繁荣的最大威胁”。
为了遏制腐败蔓延趋势,印度政府首先完善与出台相关法律,加强机构设置。一是制定《公共采购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该法草案规定,5万卢比以上的政府合同应公开招标。二是制定《举报人保护法》,提高举报人积极性。该法草案内容主要是建立一套规范举报、调查公职人员腐败或滥用权力和保护举报人的长效机制。三是制定《公民监察法》,建立空前强大的反腐败机构,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干预和制约,提高执法效率。四是制定《腐败资产没收法》,提高腐败成本。该法要求没收官员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腐败官员即使退休也要追诉。
机构反腐,改革行政体制
为抑制腐败现象的大量发生,印度政府在健全法律和条例规范的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反腐败调查、监控、研究、咨询及惩处与防范的机构反腐体系。
据报道,2005年8月,印度政府时隔39年后再次成立行政改革委员会。该委员会自2010年以来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提高行政效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削减政府机构,下放行政审批权;预防和打击腐败。具体措施包括:围绕核心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削减部级领导职数;实行分权和放权,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严格限制计划委员会的审批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人事制度体系;制定举报人保护法、利益申报法、行政赔偿法、公职人员非法财产没收法,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提高公共伦理道德水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此外,印度政府还积极推广电子政务,提供及时、优质的网上公共服务。2006年5月,印度出台“国家电子政务计划”,目标是让全国民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高效、透明和低成本的政府服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2月,印度已建立起97159个政府服务网站,提供出生和死亡登记、土地登记、税务办理、机动车注册、护照和签证办理、农业拓展服务等在线服务。
民间反腐,加强社会监督
有报道称,目前,印度民间反腐败组织众多,2011年和2012年等多次大规模反腐败绝食抗议活动背后,都有不少民间反腐败组织的身影。印度政府还鼓励和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到反腐败工作中,将民众、媒体、网络和社团组织的反腐诉求纳入机制化解决轨道。
印度是一个世界级的媒体大国,仅报刊就有三万多种。长期以来,广泛的媒体调查报道、独立的审计监督和强大的公共舆论,使印度反腐败斗争保持了不竭的活力。例如,侵占战争遗孀安居房、电信腐败案、非法采矿案等重大案件的曝光和查处,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另外,为提高官员从政道德水平,印度公务员系统推出了“诚信准则”,核心内容是做到“三不”要求:不寻求额外帮助;不支持不合法的决策;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交通部主动邀请“我行贿了”网站工作人员提供举报内容和意见建议,并选择典型案例加以查处。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承诺“用最近的路灯柱吊死腐败”,表达了印度历届政府的反腐决心。不过,有专家指出:目前,虽然在机构反腐、立法反腐等方面,印度政府反腐倡廉工作卓有成效,但印度要想真正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彻底胜利,还要进一步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烈的反腐败氛围。
编辑:刘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