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到审丑

来源 | 钟山县纪委2014年07月14日 16:15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生活处处有美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意识概念。李清照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中寻寻觅觅,找到了人间至情;马致远从枯滕老树昏鸭中营造了苍凉缥缈的意境,抒发了一位天涯游子的断肠情绪;贾平凹则从一颗平凡的丑石中发现和挖掘了它隐藏的深厚的美学意韵。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美在每个人的心田,从审美规律看,这是生活的真实,也是艺术的真实。
  然而,人类历史生生长流,与时俱进,在世界进入了“地球村”的时代,举目四顾,人海茫茫,面对自己所生活的生机与停滞同在、光荣与罪恶并存的社会现实,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我们会产生许多的困惑和不安。庆幸的是,邵燕祥的《审丑》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按其“审丑”观点,人们在看待一件所谓美的事物时,应该再审视其“非美”因素。顺着这一思路,我们的困惑就有了答案:我们的道路为什么总是补了又挖挖了又补,形象工程为什么一个上一个,老百姓为什么总是看病难读书难……腐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象一种瘟疫,隐藏,而后弥散,久久挥之不去,反腐败工作也就具有了鲜明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任重而道远。从某种意义而言,作为纪检监察工作者,更加应该独具审丑的慧眼,从一般问题看出“不一般”,从正常现象中看出“非正常”,从阳光中看到“阳光下的罪恶”,如此,反腐败工作才有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一个缺乏反省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反之,一个经常自省自励的政府,才是人民真正的政府。从审美走向审丑,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是民族自省精神的体现,是意识形态民主化的凸现。今天,审丑意识有了一个更高的高度,那就是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的“两个务必”精神。看待任何一个事物,只要我们站在这一思想和精神高度,以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为准绳判断其是非,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审丑眼光已经很难看到有隐藏的丑陋现象,那么,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便会逐步走向文明走向进步了。此乃民族之幸事,党和国家之幸事。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