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你跟陈斌说一声,多关照我这边,事成了有他好处!”辛某给陈斌的朋友打电话说。
“拜托你跟陈斌说说啦,帮了我,到时多分财产,少不了他的……”凌某也给陈斌的朋友打电话。
打电话的辛某和凌某在闹离婚纠纷,双方均通过认识陈斌的朋友说情,希望得到关照,达到多分财产的目的。陈斌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通过说情的朋友,借机与双方当事人沟通,耐心说法,情理结合,并作出了公正的判决,最终令双方心服口服。
这个陈斌,是玉林市玉州区人民法院的法官。
“案子一进门,双方都托人”,这已成为时下法院人司空见惯的现象。“法官是在风口浪尖上守护正义的高风险职业,一旦不能把握住自己,危险的陷阱随时会向你张开贪婪的大嘴!”这是陈斌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从肩托天平的第一天起,陈斌在金钱、人情和权势面前,案子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从不被说情风、关系网所左右。
怎样的人生最美丽?看看陈斌为使命而求索的脚步,也许你就能找到答案。
15年来,陈斌默默扎根基层法庭,无怨无悔,忠诚履行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神圣使命,为百姓撑起了一片正义的蓝天。高审结、高调撤、高质量成绩刷新了全院法官办案纪录,一张张证书和一个个奖杯见证了他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不平凡业绩:他多次被评为玉林市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自治区法院系统“十佳”人民满意好法官、“全区法院先进工作者”和“全区法院优秀调解能手”称号。他是一位铁肩担正义的好法官。
他爱岗敬业:无愧领导的嘱托
十多年军旅生涯使陈斌养成了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的良好习惯。在审理案件中,他以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思想,认真查明案件事实,又采取巧妙、灵活多样的调解方法,使一起起纷争化干戈为玉帛。
杨一和杨二是同父异母兄妹,均是被继承人杨某所生。因为被继承人杨某去世前一直是由杨二照顾生活,所以杨某到律师事务所委托代书了遗嘱,将其所有的一处房产和另一块宅基地归杨二继承。杨某去世后,两兄妹因为这两处房地产继承问题产生纠纷,闹上了法庭。
陈斌考虑到,尽管遗书是有法律效力的,原则上不能人为更改,但被告毕竟是老人的儿子,在农村的传统习俗中,如果财产只给女儿不给儿子,双方在宗族中的声誉都会有影响。
为此,陈斌多次上门做双方的调解工作,举案例、释法律,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体谅,希望他们不要因为继承财产的问题争吵,失去亲情。经过多次奔波,作为原告的杨二终于想通,同意让出一半遗产给被告杨一,杨一也欣然接受,纠纷得以圆满解决。被告既争得了面子,原告也可安心居住,兄妹俩的日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苦点、累点、付出点不算啥,只要能够帮助当事人早日消除烦恼,拾回亲情、家庭和睦,这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快乐和安慰。”提到多年的调解办案体会,陈斌深有感触。
像这样的纠纷在陈斌审理的案件中数不胜数。为有效解决矛盾,只要能调解,他就不会轻易下判决,用真情唤醒离婚案件的旧情、赡养案件的亲情、邻里纠纷的乡情、欠款纠纷的友情、交通事故的同情,用法官无私的诚意及对当事人的充分尊重,打动当事人,成功化解了辖区里的家庭、邻里数以千计的矛盾、怨恨和仇结。
这么多年来,陈斌平均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走访了近万名当事人。因此,在群众的心目中,他是公正、信得过的好法官,老百姓有纠纷都喜欢找他帮忙,他也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他公正办案:无愧法官的职责
在陈斌眼里,每个当事人都是平等的。他常说:“作为一名法官,就要有一颗为民的心、一颗为公的心,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把案件办好。”
2009年,陈斌处理了陈某诉大府园商业经营有限公司租赁合同纠纷一案。
该案中原告租赁商铺后进行了装修,并在商铺经营了两个月。由于被告未通过消防验收,原告无法办理经营许可证。而原告起诉后,被告已取得了消防验收合格证,可以办理经营许可证,但由于租赁的场所属新开发项目,现在市场不景气,所以原告已不打算再继续租用该商铺,因此以被告不具备租赁条件为由,而要求终止合同。
了解情况后,陈斌考虑到,市场的成熟和繁荣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企业都在艰难中成长,如何既不让企业增加负担,也使百姓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是调解的重点。
于是,陈斌一边耐心地讲解法律规定,一边引导当事人双方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考虑问题,要从长远考虑,不只看到自己的和眼前的利益。最终双方都作出了让步,平和地解决了纠纷,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陈斌说:“光判案子很容易,但要做到案结事了难。这个案子你硬判了,以后他们还会因为别的问题发生纠纷可能会两败俱伤,法官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就没有尽到。只有用好调解的利器,才是化解矛盾的根本。”
“我觉得在‘办案标兵’称号面前,我做得还很不够。在今后事业的征程中,我将继续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为了群众的利益,为了辖区的和谐,无悔地奉献终生!”这是陈斌获得“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光荣称号后的感言。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