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非洲大地上的白衣骏马

来源 | 南宁市卫生局纪委2013年05月22日 11:34

  前言: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遣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至今,中国援非医疗工作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49年以来,中国医疗队在瘟疫肆虐、饥荒不断、战乱频仍的艰苦环境下,他们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克服种种工作和生活中无法想象的困难,为广大非洲人民提供医疗服务。面对缺医少药的恶劣环境,他们想尽办法,积极开展工作;面对瘟疫爆发的紧急关头,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抢救病人冒着生命危险;面对更迭战乱,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保护平民。这支光荣而特殊的援非医疗队伍中,有这样一名队员,背负着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传送着健康与希望。他就是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钟日胜。

 

 

        对于南宁来说,老友粉是他的一张名片,也是南宁精神“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形象代言。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如同老友粉的香味,飘溢在这座绿城的大街小巷,结出一个又一个真善美的果实。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钟日胜就是这样一位乐于助人、执着梦想的医者,他两次请缨深入非洲,在异国他乡的四年时间用平凡善举书写下了一段不寻常的国际援助故事。这一千四百多个看似平常的日夜,他如一匹奔腾的骏马驰骋在援外的路上,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从绿城的邕江河畔跨洋过海传递到了广袤的非洲大地。

 

心存梦想,开启援非人生

 

  背上行囊,沿着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边缘行走,是钟日胜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2004年4月一个援非的消息叩响了他的心门,34岁的钟日胜听说医院正打算组织一个中级以上职称的麻醉医生到非洲尼日尔援非两年。当时钟日胜就想报名,但家里接二连三的变故,只剩下母亲、姐姐与他相依为命,他最放心不下的是母亲。眼看报名期限一天天逼近,内心深处那抹童年的梦想翻腾不已,纠结、挣扎……反复思量、与院领导、家人几番商议之后,少年时代对非洲的向往、医院对青年骨干提供的发展平台,让他终于在报名截止那天,鼓起勇气递交了援非申请。就这样,钟日胜加入了第13批医疗队成为奔赴尼日尔的援非医疗队中最年轻的一名医生,由此开启了他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援非旅程。

 


胸怀责任,坚守白衣阵地

 

  去尼日尔之前,钟日胜四处搜寻那个有着“阳光灼热国度”之称的撒哈拉沙漠边城有关资料:炎热、干旱、贫穷,甚至是全球第二贫穷的国家……而他所要去的津德尔地区,又是这个国家最偏远、最落后的地区。恶劣的环境,无法预测的未来,让钟日胜有些忐忑,这些都让医院时任党委书记的李建民同志看在眼里,几次和钟日胜的交谈中除了悉心询问法语学习情况及工作安排外,不断鼓励他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争取为医院、国家赢得更大荣誉。2004年11月,带着医院党组织的嘱托,辗转行程,钟日胜来到了这个设想了很多次的尼日尔小镇--津德尔,举目望去,穷街陋巷,破败不堪。

  钟日胜被分在的津德尔医院,是尼日尔仅有的3所国家级医院之一,但医疗设施仍然非常简陋、陈旧,医生寥寥几人,药品严重短缺。同时,这个贫穷的国家还遭到各种疟疾、艾滋病、脑膜炎、霍乱、麻疹等令人心生恐惧的疾病肆虐。作为一个麻醉方面的医务人员,他主要在医院从事临床的麻醉和指导工作,因为整个医院只有他一个麻醉医生,加上尼日尔方面的一个护士,他们两个人承担起整个医院的手术麻醉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面对手术设备简陋,急救条件的缺失,他每操作一台手术都是一次在刀刃上的起舞。在援非驻地,凭着精湛的技术和出了名的热心肠,钟日胜深得当地百姓和工作人员的喜欢,只要有人找到他,他都义不容辞地赶去帮忙。记得一天夜里,医院突然来了一位处于休克的产妇, 38岁高龄的她怀上了第八胎,之前的五个婴儿都因难产出生后就死亡,这次临产又出现了以往的症状。正在给孕妇进行麻醉的钟老师听闻她内出血,血压很低,可医院没有一点存血的情况后,他想都没想挽起自己的胳膊就给孕妇输血,及时的救治换来母子的安然平安。妇人热泪盈眶,她说我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我永远忘不了中国人。有一次深夜,一位意大利小伙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头部严重受伤。接到这个急诊消息钟日胜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由于医院没有相应的检查设备,再不能确认病人是否有颅内小量出血的情况下,他根据病人头痛恶心的症状判断应该有脑震荡,于是给病人输上液体。在留院观察期间,由于放心不下一个独自远在外地的病人的困境,他始终没有离开病房,亲自煮了热粥喂他服用。时隔两年多,这位病愈的小伙千方百计找到了钟日胜的联系方式,在邮件中他再次感谢了钟日胜在危急关头给予的帮助,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当面向钟日胜这位中国朋友道谢。在尼两年期间,钟日胜和他的同事们一共诊治各类门诊病人3.6万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700多人次,施行各类手术2900多例。

  虽然援助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尼日尔的两年中,钟日胜和同事们吃了不少苦。比如“经常停电停水。”由于长期干旱,使得他们自己种下的蔬菜生长得特别缓慢,样子特别干、特别涩,吃起来感觉像吃草一样,让人难以下咽。同时,他们一边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一边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寂寞。在疟疾高发地区,即使身为医生的他们也难以预防。钟日胜就曾两次感染了疟疾。而让钟日胜更为感慨的是,2005年爆发了一场尼日尔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而饥荒最深重的地区正是医疗队所在的津德尔地区。当时数百万人处于无粮状态。钟日胜和同事也不例外,每天都吃着发霉的米饭。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钟日胜始终没有忘记组织上交给他的重要使命,他几乎每天都听到非洲母亲为自己孩子的焦急求助,即使面对疟疾、艾滋等当地最普遍的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他仍像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一心扑在儿童的抢救中,他自己也曾经两次感染上疟疾,但他从来请过一天的病假,甚至将自己带去的被视为护身符的中国抗疟药——青蒿酯片全部免费用于生病孩子救治。因为工作繁忙,过度劳累,在对一个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中年男子进行手术时,不慎被接触过男子的针头扎破手指。钟日胜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他异常冷静,迅速用力挤压创口,尽量使可能存在的艾滋病毒随血液排出体外,并用酒精消毒,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给病人做手术。虽然日后检查都呈阴性,没有被感染。虽然服药、复检,等待很漫长,但他却很平静。因为比起国家交给的使命,比起非洲许许多多等待他们治疗的人民,危险也早就被他抛之了脑后。他始终在第一线,近距离地接触和救助非洲艾滋病等患者。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得知此灾情后亲自到尼日尔视察,当听说在这么艰苦的地区,这么艰难的时期还有中国医疗队坚持工作后,提出要接见工作在饥荒一线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当安南秘书长和中国医生握手的那一刻,钟日胜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为自己是一名中国的医生感到骄傲。

 


有感援非,书写人生经历

 

  2006年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后,钟日胜回到医院麻醉科,这段援外经历更加鼓舞了他更新自身麻醉技能的欲望,勤学好问的他把科室当成了家,只要有手术,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是不是自己值班,他都争取去做麻醉。院领导把他勤快好学都记在了心里,积极为其提供学习平台,鼓励他参加各级麻醉培训讲座,支持他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医疗学习班,很快他的麻醉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全面掌握了最新的麻醉技术。忙碌的工作之余,钟日胜常常回忆起自己的援外工作,尤其霍乱、瘟疫盛行时,医疗队里的两位党员不为艰险、临危不惧的正面、积极的力量一次次触动着他的心灵,他感觉到自己再强大,在任何关键时刻,在任何地方,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员的“桥头堡”作用。经过参加医院党委组织的各类党课、党员活动、知识分子座谈会、全院中青年培训班以及和党委书记闫钢同志面对面的谈心谈话中,他的思想一次次得到洗礼,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起到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渐渐的显得具体而高大。经过慎重考虑,2010年5月,他郑重地向医院外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和医院党委闫钢书记的几次思想汇报中,他都表示要做一名党的追随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一个勇于奉献,敢于承担的人。

  有感于自己两年难忘的援非经历,钟日胜在《健康报》《海外文摘》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关于援非工作经历的文章。医院领导得知此情况后,根据他的援非医生经历及写作爱好,多次在交谈中鼓励其在医疗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院领导的鼓舞给了他莫大的动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开始收集大量在非洲工作期间的感人素材,不时将写的稿件拿来与医院领导进行分享。在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呕心沥血的创作,2010年他完成了33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该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反映援非医疗队员工作和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为大家打开了了解中国医生援外工作的大门。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张明先生特别为该书写了推荐语,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先生写了序言。在2011年中非卫生国际合作会议上,该书作为会议参考书籍赠送给各国与会领导人。2012年8月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北京揭晓,钟日胜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荣获该奖, 成为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家中的“壮族独苗”。

 


情系非洲,再次出发

 

  2012年1月钟日胜同志在医院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他更加感到责任的重大,深刻感觉到只有把所掌握的精湛麻醉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才算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所以在听闻新一期的援非工作信息后,他内心出于对非洲人民的牵挂、党员的使命感让他再次选择了到非洲从事援外工作。2012年7月,钟日胜又一次踏上援非医疗之路。这次他去的不是沙漠边缘之国,而是非洲东部印度洋上的火山岛国科摩罗。

  在和医院党组织的谈话中,钟日胜说:“很多国内的医生都不愿意背井离乡,跨越半个地球到非洲这样艰苦落后的地方工作。但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去做,我比他们更了解,那我觉得我就去做吧。但是对家庭来说,要做很大的牺牲。他常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没能陪伴在年老多病的母亲身边给予照顾;自己也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会错过陪伴2岁儿子成长的黄金时机,孩子还没有听过他讲故事。自己更不是个称职的丈夫,此去执行任务,照顾老人和小孩的重任就交到了妻子一个人的身上。但是他只能愧对青丝白发,因为在地球另一端有更多的人需要他的帮助,帮助他们摆脱贫瘠的困苦,战胜危急的病痛,健康地生活下去。这样相比起来,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如果说当初去尼日尔是本着增长见识、丰富人生阅历的话,此次去科摩罗群岛完全多了一种责任感。我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踏踏实实地为非洲人民做一点事。”

  这就是援助非洲医疗工作一名医生的真实故事。有人说他把家忘了,有人说他不要命了,但他说:“谁都有困难,如果谁都讲困难,困难的事谁做?”就这么朴实的一句话,阐述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肩负着的救死扶伤神圣使命,阐述出一名中共党员高尚而不懈的理想信念。我们有理由相信,钟日胜这匹驰骋的白衣骏马在非洲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一定走得更远。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