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伦(右二)慰问贫困老党员卢开成
吴铁伦(中)邀请天等县科技局、农业局局的技术人员到地头给群众讲解火龙果种植栽培及管理技术要领
2年时间,他铁心扎根大山,默默奉献,为民寻找致富的道路;
730个日子,他跋山涉水,踏破“铁”鞋,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540户群众,他将之认作亲人。
他,就是崇左市纪委宣传部部长、天等县进结镇孟养村原第一书记——吴铁伦。
“铁心”已定,誓进大山
“没问题,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这点苦不算什么,请组织放心!”2012年2月的一天,吴铁伦得知崇左市委选派自己到天等县进结镇孟养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时,他第一时间就给组织立下誓言。
决心是下了,但是孟养村的状况还是让“铁哥”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地处大石山区的孟养村位于天等县东北角,距离县城40公里,是天等县最边远的贫困村之一,全村540多户2042人,耕地面积943亩。孟养村土地稀少贫瘠,靠天喝水,自然条件极差。用当地群众的话来说,整个村没有一块超过巴掌大的土地。
面对眼前的困难,吴铁伦没有退缩。报到的第一天,他把行李放下,安顿好后,立即跟随着当地的村干部在村委所在地龙章屯走上一圈。驻村的第一个月,为了了解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吴铁伦多次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倾听群众的意见。晚上,他走村串户,开展夜访工作,群众的每一个建议他都认认真真地用笔记下来。
平常,吴铁伦脚穿运动鞋,身着工作服,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喜欢跟群众套近乎,没出一个月,“铁哥”这个名字已经在群众和干部队伍中响起。
拓宽富路,鼓起钱袋
2014年春节前,家住孟养村龙布屯的村民陆廷先卖掉了家里的5头肥猪,拿着6000多块钱的卖猪钱,夫妇俩笑得合不拢嘴。这是群众受益于崇左市纪委在孟养村开展产业扶贫的真实写照。
在工作中,吴铁伦发现,孟养村有许多群众在发展家庭养殖方面比较困难。为了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他鼓励这些群众开展生猪养殖工作。但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群众还是没有什么动静。究其原因,群众不是不想养,而是猪种苗太贵。
“既然群众有这个想法,我就要拉他们一把。”为了让这些困难群众迈出养殖的第一步,吴铁伦再次到扶贫部门联系。经过努力,吴铁伦争取到天等县扶贫办扶持项目资金30多万元,并购买544头猪苗发放到220户群众手里。村民陆廷先就是其中的一位。
“开门见山,脚下是石,土地稀少,如何让留守家园的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这是在吴铁伦脑子里一直翻滚的问题。有一次,吴铁伦从天等县城前往南宁市出差,经过平果县时,他发现与天等县进结镇相连的平果县境内,有群众在山上种植火龙果,而且火龙果的长势很好。“也是山多地少,这边种得火龙果,孟养村为什么不能种呢?”第二天,吴铁伦顾不上休息,立即返回平果县种植火龙果的几个村进行实地调研。他深入农户,走进山里地头,了解种植火龙果的管理技术、销售、收入等情况。为了得到最详实的材料,他到外地考察火龙果种植的次数不少于4次。多次实地考察,证明孟养村的自然条件完全可以种植火龙果。
为了让群众相信孟养村能种植火龙果,吴铁伦鼓励村党员干部带头种,并从县扶贫办和后援单位联系争取专项资金23万元用于种植火龙果的帮扶工作。在当地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种植火龙果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又一条门路。
“土地少,石山多,种植玉米、黄豆等根本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作物,拓宽致富的路子,才能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发展特色产业是吴铁伦在孟养村实施“农民倍增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除了火龙果外,他还鼓励农民种植指天椒、养殖山羊、种植金银花、养竹鼠。为使群众更好地掌握种养技术,吴铁伦经常协调组织技术员到村里开展种养技术培训。两年时间,孟养村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4批次,参加培训农民达720人次。同时吴铁伦组织外出务工青年到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参加家政服务、电焊、电工、烹饪等各种就业技术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技能,仅2013年,该村总共有140多名农民进城“充电”。
心结“穷亲”,情暖留守
邓哑表是孟养村的一名贫困老人,今年已经80多岁,儿子早逝,自己独自抚养三个孙子,一家人住在一间破旧的瓦房里。由于身体患病,老人平常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老人的困难让吴铁伦感到揪心,为了方便照顾老人,他经常到老人家里打开米缸、油罐,看看有没有米,有没有油。逢年过节,他还利用外出的机会帮老人买点肉类食品。吴铁伦不嫌弃老人,把老人一家当成自己的亲人,这让老人很感动。除了邓哑表老人外,还有5个困难户成为吴铁伦的“亲戚”,一有时间,他就到帮扶户走访,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过年过节前,将米面、猪肉、衣物等各种生活必需品送到他们的家里……
“留守儿童”也一直牵挂着吴铁伦的心。孟养村龙章教学点有9名留守儿童,有的跟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的家里。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孩子的身体状况很让人担心。为了了解掌握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吴铁伦决定带这些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到县人民医院进行全面的体检,他将这个计划向市纪委领导汇报。在征得后援单位领导的同意后,第二天,吴铁伦就带孩子们到县人民医院进行体检,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
为了让留守老人和小孩能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吴铁伦又多方联系,为群众筹集资金建设文化小广场,建设篮球场、舞台,并在文化小广场上安装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文化活动设施。每当夜幕降临,小广场的灯光次第亮起,小山村便传来甜美的欢笑声。
党建引领,激活文化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管理村务,特别是本村集体经济、土地、财产和群众生产生活等社会事务;认真制定村年度财务预算计划,依法管理好本村的财务,实施村务财务公开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接受村民的监督……”走进孟养村村务公开长廊,村干部阳光权力公开栏那鲜艳的字体非常吸引人的眼球。在公开栏上,村委会各个干部所负责的事项和手中的权力一览无遗,包括低保、危房改造、建房用地等各种事项审批程序公布得一清二楚。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一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宣传者,担任第一书记的吴铁伦深知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抓手,引领基层党风作风建设,激活农村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这是在吴铁伦驻村工作笔记上写的一句话。工作中,他把村“两委”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抓手,每个月都召集乡里和村里的干部坐下来交流,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警示基层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消除贪欲心理,守住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低保户每个月的补助金是否到位,吴书记掌握得一清二楚。”孟养村困难群众邓世珠如是说。在孟养村,危房改造、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计生补助等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都在公布栏公布出来,接受群众监督。
吴铁伦通过在各村屯开设普法宣传栏、开通村屯广播、上法律宣讲夜校、发放宣传资料等举措,宣传各种政策法规,提高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两年来,孟养村没有发生一起乡村基层干部涉农违纪违法案件,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社会治安案件,土地、山林、宅基地等纠纷事件为零。许多外出务工青年还积极配合建立流动党支部,11名务工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艰苦奋斗”是孟养人战天斗地、走出大山、开创新事业的精神堡垒,如何把这种精神树立起来,发扬光大,是吴铁伦和村班子干部一直思索的问题。2013年2月,吴铁伦知道县里要建设“艰苦奋斗教育基地”,于是,他主动与组织部门对接联系,并把孟养村艰苦奋斗历程的各种材料整理好。最终,在孟养村龙彰屯正式挂牌成立“党的群众路线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如今,孟养村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一个讲堂。截至目前,已经有县内外6000多名党员干部到教育基地进行实践学习。
昔日,“孟养”是天等县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今天,“孟养精神”已经成为许多人实现“梦想”的动力。吴铁伦,用汗水将大山的路接通外界,用“亲人”的情感带领山里人奔上致富路,用行动书写了纪检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最美一页。(作者单位:天等县纪委)
编辑:刘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