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家教家风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家风建设问题。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5年2月28日,他在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2016年1月13日,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蕴含着丰富的家教家风文化。
  对古典诗词里优秀家教家风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升华,让传统文化焕发出现代的品质,对当下家教家风的建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此广西纪检监察网特开设本专栏,约请《党风廉政教材》编委许树侠等专家,对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家教家风文化进行阐释和品读。

古诗词里的家教家风(41)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北宋)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品读
许树侠(编著)
【原 文】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⑴。

不辞驿骑凌风雪⑵,要使天骄识凤麟⑶。

沙漠回看清禁月⑷,湖山应梦武林春⑸。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⑹。

【注 释】

 

  ⑴适:往。⑵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⑶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此处以之代辙。⑷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⑸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即主管)杭州。⑹“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今 译】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品 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千古卓绝表达思念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了他对其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在苏轼的生命里,苏辙是他的同胞兄弟,也是最知心的朋友。在苏轼为数众多饱含亲情的诗文中,与苏辙相关的诗文数量最多,包括苏轼写给子由的诗文与对子由诗作的唱和,对苏辙本人及其儿子给予高度的关心。

  《送子由使契丹》是苏轼写给苏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主管)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这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苏轼怀着深厚的兄弟情谊,鼓励弟弟要热爱邦家民族,不辞劳苦,勇于完成出使的重任,努力维护朝廷声誉。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既壮爱国之行色,又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苏辙这次出使辽国,虽是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以壮语鼓励弟弟:不辞辛劳,不畏严寒出使异族之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使异族之邦了解宋朝杰出的人才和高度的文明。

  颈联嘱咐。上句要苏辙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以想象之笔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设想苏辙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当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苏轼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苏轼在这里化用李揆故事,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苏辙,出使北蕃,须以国家利益为重,决不可追求盛名,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既是苏轼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也是对苏辙进行爱国爱家的家训诗篇。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