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行孝道
(唐)王梵志
立身行孝道,有事莫为愆(1)。
行使长无过,耶娘高枕眠(2)。
(1)愆:罪过,过失。(2)耶娘:耶通“爷”,父亲。耶娘,即父母。
做人要奉行孝道,遇事不要犯错。行为都没有过错,父母才能安眠。
王梵志,唐初白话诗僧。王梵志的诗歌以说理为主,重视惩恶劝善的社会功能。
王梵志的诗能留传下来,颇有传奇性。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年),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石窟寺中忽然发现一个封闭了将近一千年的秘密石室,其中堆藏着数千卷古代写本佛经及其他儒道古籍、公私文件。这些古代文物的发现,先后为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所知,他们盗买了一大部分,綑载而去,收藏在伦敦博物馆和巴黎国家图书馆。等到清政府的学部(教育部)知道此事,赶忙派人去收拾,所得者已是被拣剩的少数次货了。这一批文物,称为敦煌卷子,或称敦煌写本。 收藏在巴黎的敦煌卷子中,有五个卷子都是《王梵志诗集》。保存最完整的是王梵志诗一卷(第一卷)。一九二四年,刘半农到巴黎去抄录敦煌文献,回国后整理出一部分,刊为《敦煌掇琐》。其中有《王梵志诗一卷》(第一卷)。第一卷诗共九十二首,都是五言四句的古诗。这些诗所宣扬的是:(一)儒家的伦理道德。(二)佛家的因果报应恩想。(三)待人接物的处世方法,基本上亦是儒家的论调。
《立身行孝道》(《王梵志詩校注·卷四 》),就在《王梵志诗一卷》(第一卷)中,其主旨在于宣扬孝道,教子女不要做坏事,使父母耽忧,不能安眠。在《王梵志诗一卷》(第一卷)中,还有一首宣扬孝道的诗作:“耶娘年七十,不得远东西。出后倾危起,元知儿故违。 ” 意思是说,父母年老时不要出远门。万一父母有生命危险,就是儿子故意不关心父母。这就是儒家“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
百善孝为先,孝是道德最好的体现。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孔子提倡“孝”。《论语》中多次强调为人须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孝是为人之本。竭尽全力侍奉父母,才称得上是孝子,也才称得上君子。一个人立身行世,首先要有孝心,这也是做子女应尽的起码义务。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为悌。孝悌之情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该懂得的道理,只有具备了孝心,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王梵志所言“立身行孝道”,其旨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