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革命英烈韦杰三
蒙山县纪委监察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在“革命英烈韦杰三”浮雕前学习韦杰三有关事迹
在蒙山历史文化园,东北方向矗立着一块大理石浮雕,上有“革命英烈韦杰三”几字。浮雕上雕刻着一幅这样的图景: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在共产党人李大钊、赵世炎、陈为人、陈毅等领导下,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会后,由2000多人组成的请愿团,到段祺瑞北洋政府请愿,要求驳回“最后通牒”,驱逐八国公使。蒙山籍、清华大学学生韦杰三走在请愿团的前面,带头高呼反帝口号向前走。
浮雕上没能呈现的是,当请愿团到达狮子胡同时,段琪瑞北洋政府卫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射击。韦杰三被击中,当即倒下,被同学救出,送协和医院。在昏迷中,他怒骂“段贼”,念念不忘祖国振兴富强,说“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3月21日凌晨,韦杰三停止了呼吸, 年仅23岁。
韦杰三(1903——1926) ,壮族,蒙山县新圩镇新圩街人。他岁余丧母,由祖母抚养,8岁就读于村里私塾,10岁入新圩初等小学,12岁升县立高小。在高小学习期问,他阅读了《少年》《学生》 等进步刊物,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毕业到县古排国文专馆就读一年. 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便到古排村小学任教员,时年16岁。1919年秋,他考入梧州道立师范,学习一年后毕业。次年春,他筹借数十元,前往广州,先就读于慕黎英文专馆,半年后考入培英中学读书,曾任校刊《培英杂志》编辑,并先后任过学生自治会路政、文书、游艺、布置、演说等干事。
1922年暑假,他回乡作通俗演讲10多天,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 发动家乡有志外出求学的青年,去培英中学读书,并帮助辅导功课。次年夏,他转学到东南 大学附中,任校学生自治会《周刊》的编辑。因在周刊中评论校政,触犯了学校当局,只读了半年就被迫转学到吴淞中国公学。1924年夏,他因生活困难而辍学,回蒙山县立高等小学 任英语和音乐教员。在此期间,他和校长蔡挺生、教师黄成业(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员,是蒙山县第一位党员)等人,在县城合股开设“源生 和” 书店, 经营一些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还主编县立高小出版的《学生周刊》。从1915年到1923年4月,他写了许多表达理想、抱负以及向“恶社会”挑战的诗文在刊物上发表,共计有儿童文学138篇、短篇小说4篇、杂文21篇。另外,还作有《儿 童文学分类法》1篇,译作《童话集》27篇,译作《西洋儿童诗集》24首(均未公开发表) 。1924年5月4日,蒙山县立高等小学为纪念“五四”运动五周年,数百名师生举行集会,韦杰三和教师黄成业等人,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刊出墙报,走上街头演出,宣传新思 想、新文化、新道德,反对军阀统治,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
1924年秋,韦杰三筹措了一笔费用,奔赴上海,考进上海大学英文系。次年,上海大学被英国用武力强行封闭。这年,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招收一年级学生,他便前往应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在清华学习期间,他热心从事学校和社会服务工作,对社会上和学校里的不合理现象,敢于直言抨击。
1926年3月, 日美等八国以“大沽口事件”为借口,向北洋政府提出“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并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
韦杰三主动参加共产党人李大钊、 赵世炎、陈为人、陈毅等领导下的“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与游行示威请愿活动。
他英勇牺牲后,清华大学派代表到协和医院起灵,步行护灵柩回校。他们高举“杀尽国贼” 等白布旗帜,抬棺游行。清华全体师生员工在西校门列队迎祭,随后举行追掉大会,并写了 “碧血溅都门,丹心照清华”的挽联,表达了清华大学师生对韦杰三烈士的悼念和爱戴。
3月24日,朱自清教授专门写《哀韦杰三君》一文,称他“是一个可爱的人”,“年纪虽轻, 做人却有骨干的。”4月的一天,蒙山县城师生和群众1000多人集队,举行追悼大会,由县立高等小学校长蔡挺生致悼词,深切悼念韦杰三烈士。
韦杰三是蒙山县第一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壮族大学生,是壮族现代史上第一个为民主革命而牺牲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事迹,被编入中央编辑的《革命烈士传》第一集。清华大学把他的作品编印成《韦杰三烈士集》刊行。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将韦杰三编入《壮族现代文学史》,介绍了他的生平及主要著作。1957年,清华大学在图书馆的草坪上,竖立着一根由北京圆明园旧墓址移来断折了的白色大理石柱,旁边有一块石板,铭刻着韦杰三的主要事迹。(蒙山县纪委监委根据《蒙山县志》《中国共产党蒙山历史》(第一卷)等整理、撰写)
编辑:凌嘉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