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培塑信访文化 畅通群众举报渠道
近年来, 桂林市纪委监委把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文化建设纳入文化自信和党风廉政建设大宣传范畴,结合桂北地区民风、民俗特点,挖掘地方廉洁文化底蕴,培塑信访举报文化,畅通举报渠道,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培育信访文化畅通举报渠道
信访举报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直面群众直面矛盾,事关党委、政府的形象。近年来,桂林市共投入资金755万元,集中力量对县、乡两级纪委来访接待场所进行规范化建设,全市建成了163个标准化接待场所,将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指南、岗位承诺、文明用语等内容进行上墙公示,让群众对“信访举报”一目了然。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桂林市纪委监委构建多元举报渠道,优化形成了“信、访、网、电”全方位便民受理体系。特别是利用网络信息发展的快速便捷性,加强12388举报电话和举报网站的宣传力度,推出二维码扫码、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一键链接提交举报方式,让群众随时随地参与信访举报监督。
据了解,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尽可能减少群众聚集,各级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部门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来访群众通过来信、网络、电话渠道进行举报,有效保障了群众举报渠道畅通。
融合地方廉洁文化营造亲民氛围
“这个牌子上不仅有周边环境简介,酒店、餐馆、交通、景点等都能找到,还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连监察委的举报电话都有,如果投诉无人理睬,我们可以向监察委举报其不履职,太有用了!”桂林市阳朔县的一名群众说道。阳朔县纪委监委结合“一河一路”廉洁文化示范带建设,在“遇龙清风”廉洁文化示范点内增设“旅游服务+监督举报”标识牌,公开旅游服务、市容环境卫生等职能部门监督服务电话及县纪委监委监督电话,既方便游客出行又有效引导群众参与到职能部门履职监督工作中,推动形成“信访举报在身边、全民参与我行动”的监督格局。
“纪委信访没门槛,群众利益大于天。风清气正除腐败,为国为民保清廉......”资源县纪委监委利用桂北地区传统民族艺术素材,结合“两不愁三保障”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和文艺下乡活动,专门制作了《信访故事》文艺节目,在全县进行巡回演出,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到如何规范举报,引导群众如实、依法、有效、有序举报。
近日,荔浦市纪委监委按照《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制作的信访举报宣传动画视频正式上线,通过动画视频形式,以通俗的群众语言解读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范围,不予受理的事项,提倡、鼓励实名检举控告,提醒诬告陷害法律责任,信访举报方式五大模块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信访举报宣传,打破以往信访举报宣传严肃刻板的固有方式,让基层群众在寓教于乐中了解信访举报知识,实现“我要举报”向“我会举报”的转变。
用心用情将信访件处理的各环节落实落细
“我们看到来访人情绪激动不要有畏难情绪,其实我们只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理解他们的难处,去思考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做解释工作,去做协调工作,就没有哪个‘访’是疏导不了的。” 5月27日,桂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代主任古国章现场接待群众来访,对群众反映的涉及扶贫领域问题做出明确处置批示,为信访干部破除思想“藩篱”。
针对具体情况,市、县纪委监委相关同志联合乡镇党委政府,从法律法规、纪检监察业务到扶贫政策,对信访人及其家属做全面耐心的解释疏导,督促贫困户帮扶人细致做好帮扶工作,将思想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把信访人当家人,把信访人的事当家事,带着温情、带着真情为民排忧解难,这才是做好信访工作的真谛。”桂林市纪委信访室相关负责人说。
信访工作无小事。桂林市纪委监委坚持妥善处理好每一件可能侵害干部群众合法权益的信访问题,集中整治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处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打造爱民亲民暖民的信访工作队伍。据统计,2019年10月以来,共排查化解多年、多层、多头举报问题94件,通过交办督办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23个。同时,出台纪检监察机关向实名举报人反馈、信访举报件承办部门办理情况反馈、信访举报交办件转送件办理情况反馈等“三反馈工作办法”,实现对受理、办理、流转、反馈等环节的全程管控,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桂林市纪委监委 廖斌)
编辑:陈琳